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置若罔闻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1.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同学置若罔闻。
2.但是,他们对这种正义的,血肉之亲的呼吁置若罔闻。
3.党中央已三令五申,严禁请客送礼,可是有的单位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4.小丽对老师的劝导和同学的意见置若罔闻。
5.朋友的殷殷告诫,他都置若罔闻,才会有今天的下场。
6.他对这次犯的错误置若罔闻,反而接二连三的犯同样的错误。
7.虽然我的看法不见得十全十美,但他那置若罔闻的态度实在令人生气!
8.他已大难临头了,但却置若罔闻。
9.对于同学们的规劝、批评,他都置若罔闻。
10.长辈对你的教训,你怎能置若罔闻?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
成语资料
【词目】:置若罔闻
【解释】: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近义词】:置之度外、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习以为常
【反义词】:如雷灌耳、刮目相看、聚精会神、不以为然
【同韵词】:遁世离群、名公巨人、祝发空门、孤雁出群、暮楚朝秦、笑骂由人、奢者心常贫、把臂入林、有己无人、威凤祥麟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成语
【出处】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
【置若罔闻的拼音】: 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闻的近义词】: 置之不理、置之度外【置若罔闻的反义词】: 如雷灌耳、刮目相看【置若罔闻的意思】: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置若罔闻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置若罔闻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不加理睬;形容不重视、不关心。若即好像。罔即没有。置即放。闻指听见。与如雷灌耳、刮目相看、聚精会神等词为反义词。
置若罔闻出自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是偏正式结构成语,读音是zhì ruò wǎng wén,在句中通常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感情色彩,造句参考:他对这次犯的错误置若罔闻,反而接二连三的犯同样的错误。
扩展资料
与置若罔闻一词相近的近义词有:
①置之度外,拼音是zhì zhī dù wài ,不去考虑,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出自《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②置之不理,拼音是zhì zhī bù lǐ,意思是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 语出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③熟视无睹, 拼音是shú shì wú dǔ,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熟视指经常看得到,看惯了;无睹即装作没有看见。出自宋·林正大《括沁园春》:“静听无闻;熟视无睹;从醉为乡乐性真。”
④视若无睹,拼音是shì ruò wú dǔ,指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出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⑤置之度外,拼音是zhì zhī dù wài ,指不去考虑,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出自 《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区别:熟视无睹是一种无意识、非主动的行为,即虽然是漠不关心,但是不是有意去无视或者冷淡不关心的;而置若罔闻和视而不见是一种主动意识下冷淡对待和不关心。
意思是不把它当回事,就好像没看见没听见,显得很淡漠
假装不知道的意思,,二个就是不知正确的办法拿不定主意
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