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1.林彪,四人帮,用中庸之道影射攻击周恩来同志。
2.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中庸之道”。
3.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4.倘若逾越分寸,时尚就绝对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
5.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6.所以我没记住什么,对谁也不恨,按若干年前的说法,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缺乏立场。
7.在学习领域里,从本质上看,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循规蹈矩,少有创新的中庸之道。
8.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义、智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提倡心平气和、中庸之道。
9.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
10.“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的是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不偏不倚”、“中行”、“适中”和“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