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恨字笔画有9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恨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 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详细字义
◎ 恨 hèn
〈动〉
(1) (形声。从心,艮( 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2) 同本义 [hate]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气 忿的样子);恨穷发极(愤恨到极点而发怒);恨五骂六(投骰子时的叫骂声);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恨得切齿)
(4) 遗憾;后悔 [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
公子恨之复返。——《史记·魏公子列传》
叹息痛恨。——诸葛亮《出师表》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是为恨。——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遗憾嗟叹);;恨悔(悔恨);恨怅(遗憾惆怅)
(6) 违逆;不听从。通“很” [disobey]
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
[①][hèn]
[《廣韻》胡艮切,去恨,匣。]
亦作“1”。
(1)怨恨,仇视。
(2)失悔;遗憾。
(3)通“很”。违逆;狠戾。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朝·李忱《吊白居易》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宋朝·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朝·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宋朝·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清朝·徐灿《菩萨蛮·秋闺》
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唐朝·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宋朝·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朝·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宋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宋朝·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发音】jīn chóu gǔ hèn
【解释】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极多。
【出处】唐·白居易《题灵岩寺》诗:“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
【发音】yǐ shì wéi hèn
【解释】恨:遗憾。把这件事当作遗憾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发音】qiè chǐ tòng hèn
【解释】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发音】kè gǔ chóu hèn
【解释】永远记在心头的深仇大恨。
【出处】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面红旗底下还允许她摆米豆腐摊子嘛,哪来的刻骨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