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荆字笔画有9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荆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荆字不是常用字;
◎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
◎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
◎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
◎ 姓。
详细字义
◎ 荆 jīng
〈名〉
(1)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2) 灌木名。又名楚 [brambles]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3)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4)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6) 荆山的简称 [Jing mountain]
(7)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8) 古国名 [Jing state]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9)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Jing prefecture]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11)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词性变化
◎ 荆 jīng
〈形〉
(1) 我的,属于我的 [my]——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2) 贫寒的 [poor]。如:荆柴
[①][jīng]
[《廣韻》舉卿切,平庚,見。]
亦作“荊1”。
(1)落叶灌木。种类甚多,如紫荆、牡荆。
(2)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3)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4)荆山的简称。
(5)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6)古国名。春秋时楚国的旧称。
(7)姓。战国时燕有荆轲。见《史记·刺客列传》。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唐朝·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唐朝·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南北代·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唐朝·李白《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唐朝·李白《荆州歌》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朝·王维《山中》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唐朝·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清朝·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唐朝·王维《渭川田家》
【发音】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释】①砍伐荆棘。②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出处】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灯光下:好像举起南泥湾劈荆斩棘的镢头?”
【发音】dì jí tiān jīng
【解释】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出处】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发音】tiān jīng dì jí
【解释】天地间布满荆棘,喻世途或处境艰难。
【出处】明·刘永锡《行路难》诗:“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
【发音】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释】披:拨开;斩:砍断;荆、棘:丛生多刺的小灌木。拨开荆;砍掉棘。指在创业阶段清除阻碍;艰苦奋斗。也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阻碍;克服各种困难。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孟荆州(启迪),中国内陆青年演员,参演了《极品家丁》、《锦绣未央》等影视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