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史学家与好事者单单根据时间不相吻合而否定一切,正是刻舟求剑、不知变通的结果。
2.在时间的河流里,有多少人刻舟求剑。八月长安。
3.然而,规则的堆积,肯定扼杀人的自在,若一味拘泥于所谓规则行文,无异于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必使浮词伪语充斥文间。
4.只知道黎昕落水的大致位置,但入水之后我却什么都看不见,刻舟求剑不适用于任何场景。
5.卡克乘坐螺旋飞抗机到达兰亚堡,由于战斗激烈导致相关温度等于摄氏度,只是刻舟求剑的本色等。
6.痴呆或者傻冒,为了自己心目中所谓的爱情,固执地吊死在一颗树上,呆呆地守候一辈子,有刻舟求剑之嫌。
7.窃以为,如此判定和刻舟求剑的愚公无分毫差异?试想一下,再愚蠢的城市建设者,在巨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在原址之上建造城池。
8.季冬晨,你一定是在小学时就没好好听老师讲课,不然你不会不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
9.但是对于这一双手,你会完全没有资格去说东说西,你会完全没有理由去刻舟求剑。
10.我忍不住摇头,请司空摘星拿主意,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毫无可操作性。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扩展知识: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著作一《吕氏春秋·察今》。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故事是说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乘船剑落水,刻舟记号,船到岸沿记下水寻剑。能找到剑吗?你在告诉我,找好象也在做刻舟寻剑之事吗?告诉你,我在反复告诉一些装睡的人,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而误了数亿人的生活。这个德若真失去了,将永远不得安宁。我要寻的是国家的人类的安宁。我的剑是桃木的,不会沉。谢多心了。
这个成语是由一个故事演变而来的。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坐船,当坐到湖中心的时候,他的佩剑掉进了水里,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去捞,而是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剑是从那里掉下去的,等靠岸了从那里捞就可以了。说明做事迂腐,不知变通。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用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刻舟求剑违反了其中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客观方法,即船运动了但剑没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