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惴惴不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地震后,老房子的质量问题一直让奶奶心里惴惴不安。
2.在母亲的安抚下,才让她惴惴不安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3.害怕盗领公款的事会东窗事发,这一个月来他都过着惴惴不安的生活。
4.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办公室,害怕会受到老板的责备。
5.自从她看了那部恐怖片之后,就终日惴惴不安,深怕剧情成真。
6.考试成绩出来了,心里感到惴惴不安。
7.每当我想到自己做的对不起老师的事就感到惴惴不安。
8.他独自负荷着沉重的负担,长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
9.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紧张地看着老师分发月考试卷。
10.颱风夜裡,河水猛涨,救护人员们都惴惴不安地在河堤上戒备。
惴惴不安的惴的拼音是[ zhuì],意思是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惴惴不安
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
出自:《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示例: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 ◎欧阳山《苦斗》六七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惶恐不安 坐卧不安 忐忑不定 七上八下 忐忑不安 心慌意乱
反义词:悠然自得 心安理得
相关词汇分析:
一、忐忑不安 [ tǎn tè bù ān ]
1. 【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2. 【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3. 【示例】: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她怕有人出卖星海。 ◎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二、悠然自得 [ yōu rán zì dé ]
1. 【解释】: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2. 【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3. 【示例】:荒凉的甲板上,只有~的水手们。 ◎华而实《汉衣冠》八
三、心安理得 [ xīn ān lǐ dé ]
1. 【解释】: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2. 【示例】: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天趣盎然了起来。 ◎鲁迅《病后杂谈》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四、忐忑不定 [ tǎn tè bù dìng ]
1. 【解释】:心神极为不安。同“忐忑不安”。
2. 【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济川被他们说得心中忐忑不定。”
3. 【示例】:两道听了这话,心里~。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
五、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1. 【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2.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3.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是形容心情
惴惴不安:意思是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形容人内心不安,神情不稳的成语还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慌慌张张,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神色紧张,坐卧不安,心如刀割,心绪不宁,神色慌张,匆匆忙忙,手忙脚乱,六神无主,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心烦意乱,意乱情迷,心神不稳,方寸大乱,按捺不住,心惊胆战,担惊受怕,惊恐不安,如坐针毡,
惴惴不安,指内心害怕或担忧,因而心神不定的样子。
惴,《说文解字》释曰:忧惧也。《诗经·秦风·黄鸟》诗云:惴惴其慄。慄,就是害怕。又《广雅》释惴曰:忧也。《汉书·宁成传》记曰:人皆惴恐,即又忧又惧也。
何以惴惴不安?或曰:忧谗畏讥;或曰:作了亏心之事。若然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无忧无惧,一觉到天明。
惴惴不安
释义:
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出处:这个成语是由《诗经·秦风·黄鸟》一诗中的“惴惴其栗”演绎而来的。翻译:不寒而栗、胆颤心惊。
近义词
一、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释义:汉语成语;释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二、惊惶失措[jīng huáng shī cuò]释义:指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释义: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
四、坐立不安[zuò lì bù ān]释义:是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