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忠臣良将是什么意思

忠臣良将是什么意思

忠臣良将
  • 忠臣良将的读音zhōng chén liáng jiàng
  • 忠臣良将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忠臣良将的结构联合式成语
忠臣良将的解释

忠实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帅。

忠臣良将的出处

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

忠臣良将的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爱国人士

好人有好报这话对吗?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为国为民的忠臣良将最后都死得很惨?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盆是摔了的好,人是死了的好”,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只有死亡以后,大家往往会怀念他的好处,感到很惋惜。历史上的许多忠臣良将被奸臣害死后,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去纪念他们。比如屈原、岳飞、韩信、袁崇焕等等。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些英雄们,如果他们当时没有被迫害致死,后世的人们就不一定会纪念他们,甚至他们还会成为反面人物。

比如,林则徐是公认的名族英雄,虎门销烟以后,1850年10月,他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半路上因病于11月22日逝世于潮州普宁县行馆。我们假设林则徐可以继续活下去的话,就会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那么,这个“名族英雄”的称号也就不属于他了。

清末九大总督之一的四川总督赵尔丰,曾经率部入藏,英勇无畏的抗击了英国侵略者,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避免了西藏的分裂,可以说居功至伟,如果他这个时候突然去世,后人也会纪念他为民族英雄。可是后来他奉命镇压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人送外号“赵屠夫”,辛亥革命后被公审处决,他的功劳也再无人谈起。

这两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被称为好人,正式因为他在某一个时刻被迫害致死了,大家都很惋惜,称他们为忠臣良将,觉得好人无好报,也就是说:如果有好报了,就不一定会被称作好人了。

历史上魏延到底是忠臣良将还是真有反叛之心?

历史上有三大冤将,一个是西汉三杰之一战神韩信,吕后看其背影有"背相"。一个是三国蜀汉的魏延,杨仪看其脑后有"反骨"。另一个是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的岳飞,秦桧"害怕他迎回双帝"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魏延脑后有没有凹凸暂不论。但魏延投奔刘备,是在火线上杀了主将开门迎接了刘备,从此为刘备冲锋陷阵。刘备让其镇守一方,除了赵云保卫京都外,魏延可是和五虎四将一样镇守一方。足见刘备欣赏和重用魏延,俨然第六虎将。

魏延身居要职,保得一方安宁,是个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从无懈怠,更无边错。刘备临终对魏延都是信赖有加。

诸葛亮辅弼刘禅后,魏延也是克尽职守。虽然魏延和文臣杨仪素不和,甚至魏延怒目相向。诸葛亮也是调和两人关系,并无偏袒。

魏延还是个愿为蜀汉统一中国有所作为的将领,他曾向诸葛亮建议出奇兵于子午谷,奇袭许昌,他愿提一旅人马打头阵。

诸葛亮不想冒险,打消此计谋,失去了一次良机,也没有让魏延建不世之功。诸葛亮忘记了刘备生前所嘱:"马谡之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假如诸葛亮采纳并重用魏延,也许历史有所改变,也给了魏延立奇功的机会。就算风险很大,但魏延无论成功丶还是败亡,都可让魏延以英雄人物正名和收场,就不会有了被人猜疑而身首分离的惨剧了。

诸葛死后,杨仪不等朝廷新的指令,就以老大自据,擅自率军回撒。还派兵阻拦魏延回来告之真相。假造丞相之令:倘如魏延干预,以谋反罪击杀。

这个时候,魏延都蒙在鼓里,只要回来就有把柄以"脑有反骨"之名加以铲除。万一不回来,就有通敌丶投敌之嫌疑。魏延已被杨仪设计好了,终将难逃一死。

魏延死亡,杨仪野心膨胀,竟要统领三军,被诸葛死前向刘禅推荐的相位继承者蒋婉所诱杀。

可见,魏延之反骨,都是杨仪密谋掌权的野心所炮制出来的。杨仪最后落得个害人又害己的悲惨下场。

上联:千里疆土何时能出忠臣良将,下联怎么对?

千里疆土何时能出忠臣良将,

百年学府历届必有巨匠骄子。

明末的忠臣良将中,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吴三桂、孙承宗哪个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袁崇焕的悲哀在于让一个战术层次的指挥官指挥一场战略层次的对决,袁是一名不错的将军但不是一名合格的统帅。

  洪承畴其实个人感觉能力尚在袁崇焕之上,不过气节方面让人无语。

  杨嗣昌绝对是农民军的噩梦不过造反的老百姓与关外铁骑战斗素养不是一个层次的,如果把他拉到关外与爱新觉罗较量总其一生生平战果我感觉他也是凶多吉少。

孙传庭有与杨嗣昌类似的经历,不过更加不走运一些。总体而言杨孙二人在你列出的几人中排名应该比较靠后。

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我感觉与其说他是一名军事家不如说起是一名投机的政客更加合适,叛变再叛变杀起自己当年自己的主子毫不犹豫处处显示出其政客的嘴脸,所以我觉得吴三桂军事素质过硬政治素养更高。

孙承宗说先要指出的其是一名战略性指挥人才,没有孙承宗就没有袁崇焕这是不争的事实。关宁防线的建立延缓了朱家王朝的寿命,这其中孙承宗的贡献是最大的。可惜国运不济,仅凭一人是难以挽回一个王朝覆灭的。即使是孙承宗这样的强悍之辈也是无力回天。孙承宗不但军事谋略远高于上述几人气节操守更是让人折服,在家乡保卫战时明知实力相差悬殊依然勇于亮剑,兵败后自杀殉国折射出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即使对手也对其佩服不已。所以孙承宗应该是上述几人之中的翘楚。

历史上像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忠臣良将,为何多以悲剧收场?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由盛到衰,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那些个所谓的忠臣良相,为了挽救岌岌可危封建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惜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奋起一搏,或许有可能为即将灭亡的王朝挣得苟延残喘的一线生机。

“历史上像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忠臣良将”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士可杀而不可辱,一臣不侍二主,对个人所保护的天子皇帝胜过自己的父母。对即将灭亡的封建王朝缺乏必要的预判性,再加上围绕在皇帝跟前的那些奸倿贼臣,陷害忠臣良将,使得皇帝不明事情真相。尤其是岳飞作为一介武夫,常年与敌寇厮杀在最前方,他哪里知道个人不顾安危奋力杀敌,后方京城里有人已经开始算计他。

古时候的皇帝,特别是那些子请父业的儿皇帝,虽然治理国家无方,但是,在整人方面各有一手。岳飞被囚,同为抗金的忠臣良将牛皋致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言:莫须有。这“莫须有”难道贵为天子的南宋皇帝赵构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可惜叱咤疆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岳元帅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没有裹尸沙场,反而被个人赤诚忠心所保的南宋小朝廷害死在所谓的自己人手中。

历史上悲壮的英雄人物,往往是以喜剧开始,以悲剧收场。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无不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影响。为了个人的名节,去为封建帝王而献身,个人受朝中奸侫小人所诬陷,而那位高坐庙堂的皇帝在干嘛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历史上像岳飞、文天祥这些英雄人物,客观评价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里,所受的封建忠君文化教育,个人还直死不逾,并且还不识时务,由此而产生的人生悲剧确实令现代人扼腕叹息。个人身陷囹圄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迂腐到何种地位?对于这种英雄气慨,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作为后代人还是不求全责备。

根据古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改编的戏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有许多忠臣良将都是为了维护帝王利盖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这方面的例子多如牛毛,枚不胜举。良将以悲剧收场,昏君也难以持久。(原创于:2021/10/05)

自古忠臣良将都很少有善终原因是什么?

有两个原因:

①直接得罪皇帝。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良将说出口的话大多是逆耳忠言。而喜欢听甜言蜜语的奉承话是大多数人的习性。逆耳忠言遇到爱听奉承话的皇帝,大多没有好结果。

②小人陷害。小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缺。小人别的能奈没有,污蔑、污陷、欺侮人、搬弄是非、唯利是图是其专长。手段阴暗、卑鄙。而忠臣良将都是光明磊磊落,与小人格格不入,是冰炭不同炉。卑鄙的小人,遇到昏庸的皇帝,那忠臣良将的悲剧随时都可以发生。

宋朝有多少忠臣良将被“封神”?

前言:中国人对神仙的崇拜传统由来已久,历朝历代,凡是功绩卓绝,不畏奸佞,敢于为民请命的的忠臣良将们,后人基本都会赋予他们一个神的身份,以此来表示对他的缅怀与尊重。下面让我来扒扒那些宋朝的“神将”们吧。

1.老包——文曲星、五殿阴君

老包,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进士及第,世称“龙图公”。为人刚正不阿、不事权贵,办案公正廉明,铁面无私,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受老百姓爱戴。

老包在民间的人气非常之高,传说他能“白天断人,夜晚判鬼”。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怪异离奇的传奇故事,被后世各种话本、小说、戏剧演绎、改编。比如说“巧断牛舌案”、“老包下陈州”、“老包铡美案”等。老包也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文曲星下凡”或是“阴司五殿阎罗”。

2,杨延昭——六郎星(天狼星)

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父亲是著名的抗辽名将杨业,也就是戏曲里常说的杨老令公。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什么“金沙滩双龙会”、“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这些故事深入人心,极富传奇,被后世各种演绎。

雍熙北伐,杨业壮烈殉国。之后,杨延昭继承父亲遗命,镇守边疆,为大宋抵御契丹入侵,并多次重创辽军。后来奉命镇守辽宋界城铁遂城(今河北),城池紧闭,固若金汤,辽人不能攻取。宋真宗评价他为“治兵护塞,有乃父遗风”。

历史上真实的杨业只有杨延昭这一个儿子,“六郎”的称呼也不是排行老六,而是契丹人害怕他,认为杨延昭是恶星“六郎星”下凡,六郎星也就是主侵略的天狼星的别称,久而久之后人也就以“六郎”称呼他了。

3.狄青——武曲星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宋仁宗时期名将,世称“面涅将军”。狄青是贫苦出身,年少就有鸿鹄之志,后来因替哥代过,坐狱充军,脸上被刺了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谋反,脱宋建立了西夏,宋仁宗任狄青为征西大元帅,奉命率军征之。与西夏历经大小二十五战,鲜有败绩,并多次负伤孤军深入,重创夏军。使西夏军闻风丧胆,党项人送给他一个外号“面涅将军”。从此,西夏人被打怕了,开始对宋称臣,再也不敢对大宋进行非分的要求了。大宋西北边境从此安宁了。

狄青后来被文臣刁难嫉妒,皇帝听信谗言,狄青被贬出京师,一代名将,最后郁郁而终。后来人们称他为安邦定国的“武曲星”。

4.岳飞——金翅大鹏雕、三界靖魔大帝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河南),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岳飞治兵严明,用兵如神,在绍兴四年(1134年)开始的北伐战争中,带领岳家军一路拼杀,打的金人丢盔卸甲,一路北逃,金人闻风丧胆,全部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岳飞趁机收复了大片失地,为南宋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岳飞一生忠义,志在尽忠报国,从不贪生怕死,为自己谋财升官。但他却与当朝的投降派的思想产生了分歧,抵触了他们的利益,最后在赵构的授意下,秦桧、万俟卨等奸臣无中生有,罗织罪名,以“莫须有”之罪处死了岳飞。一代民族英雄,终究没能善终。

因为岳飞字鹏举,后来人们就认为其为西方极乐世界“金翅大鹏”下凡来惩罚金兵,拯救百姓。到明朝万历皇帝时,万历帝还亲自给岳飞上神号,尊其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尊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民间又尊之为“岳帝”和“关帝”,二神建庙合祀,永食香火。

赵国李牧,秦国白起,都是战国时期忠臣良将,为何偏偏却不得善终?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需要说明的是这四大名将,都是秦国或者赵国的。这是因为:秦赵之间的战争,是战国时期的主战场。秦要统一天下,其他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赵国。随着赵国的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实际上已经没有障碍了。因此,其他五国虽然也有名将,但由于没有在对秦国的作战中取得战绩,其影响力就要小得多。

李牧和白起,两个人都被各自的国君封为“武安君”。二人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最后都不得善终。

1.二人都是军事天才。白起征战30多年,一生没有败绩,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军的40万降卒。战国时期,人口不多。这40万人被杀,赵国国内的青壮年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些老弱病残。这个对赵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直接导致赵国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征调到青壮年的兵员。被秦王封为“武安君” ,被称为“人屠”。

但我们不能不说,赵国确实非常强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仍然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而且,赵国除了面临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还要抵抗匈奴的入侵。而他的邻国燕国,极度缺乏政治眼光。燕国没有考虑到赵国是他的一个天然抵挡秦国的的屏障,反而乘秦赵战争期间,不断的对赵国进行袭扰,趁火打劫。

李牧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势下应运而生。他大败匈奴,杀死匈奴10余万人马。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攻陷燕国的武遂、方城,又接连大破秦军。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2.二人都从未琢磨过国君的心理,不善于保护自己。很多的优秀业务型干部,在业务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这些人往往他就不善于跟领导搞好关系。李牧、白起是这样,后世的岳飞也是如此。这两个人在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战绩, 也都被封了很高的爵位了。却没有研究如何收敛锋芒,加之沟通不够,心事都通在军事上,导致国君对其产生了猜忌而不自知。这一点秦国大将王翦就不一样了:他在出征之前采取了一种自污的办法,向秦王嬴政要这要那,造成自己非常贪财的形象,反而让嬴政打消了对自己的顾虑。

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和一个政客型的将领,其显著区别就是:前者他只考虑军事上的胜利,后者他关心的是怎么样对自己有利。在邯郸久攻不下,秦军伤亡惨重时。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怎样?”这话传到秦昭襄王耳中,强令白起出兵,白起称病不去,从而导致杀身之祸。

3.二人都受到了反间计的迫害。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本想一鼓作气攻取邯郸,赵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范雎遂劝秦王退兵 ,秦王也考虑到秦军此时也需要修整,下令退兵,由此白起与范雎就结了怨,后来秦王要求其领兵出征 ,他托病不出,范雎又在秦王面前尽谗言,火上浇油,后秦王令其自刎。秦国则是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李牧勾结秦军,意图谋反的言论,导致李牧被杀。

这同时也说明了,白起和李牧都是一心扑在军事上,他们两个都是真正的谋事不谋人。不仅不能取得本国国君的理解,还与国君的宠臣、近臣没有搞好关系,关键时刻被人投石下井。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白起之死,没有影响到秦国统一的步伐。而李牧无辜被害,却是赵国自毁长城。赵国临战诛良将,只过了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俘赵王迁。假设李牧在,赵国还能再支撑多长时间,很难说。汉文帝刘恒在面对匈奴的入侵而苦无良将时,叹道:“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忠臣良将潘仁美是如何被塑造成奸佞小人的?

提起潘仁美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大奸臣,不仅陷害忠良,还里通外国,卖国求荣。他的所作所为,人神共愤,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其实,这是小说《杨家将》中的潘仁美。事实上,潘仁美在历史上的原型是潘美。潘美是北宋初年战功赫赫的忠臣良将,并非奸佞小人。

那么潘美为什么被《杨家将》塑造成奸佞小人,被蒙上了千年冤屈呢?这就要从杨业的死说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国大举进攻北宋,宋太宗派东、中、西三路大军出兵征伐。其中,西路军主将为潘美,副将为杨业。西路军攻出雁门关,接连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等四个州。然而不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潘美、杨业奉命班师。这时,辽兵突然反击,夺回了寰州。是否要与辽兵正面交锋?潘美军中出现了不同意见。

杨业认为辽兵军力占优,主张按照原定计划战略撤退。护军王冼力主与辽兵作战。潘美犹豫再三,最终下令杨业率军迎战辽兵主力,王冼等率兵在陈家谷接应。

杨业所率的北宋步兵与辽国的骑兵在野外作战,因寡不敌众,连连败退,只好率军转战到陈家谷。王冼等人听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吓得仓皇撤退。杨业来到陈家谷,由于没有接应,只好率孤军奋战。最终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陈家谷一战,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西路军回朝后,杨业的妻子折氏(戏曲中“佘太君”原型)为杨业父子喊冤,控诉潘美置杨业于险境。潘美因此被降职,护军王冼被撤职发配充军。就这样,陈家谷血战使杨业成为了忠臣义士,使潘美成了奸佞小人。

杨业的死并非潘美造成。

依据《宋史》记载。作战前,力主出战的人是王冼;作战时,临阵溃逃的也是王冼。据《宋史》记载,潘美起初也主张避敌,只是后来王冼坚决主战,潘美就没有坚持立场。当王冼带兵撤退时,潘美还予以制止。

有人就有疑问了,王冼不过是一个护军,潘美可是三军统帅。然而,事实是王冼名为护军,实为皇帝安插在军中的亲信。他有直接向皇帝汇报军情的特权。因此,潘美虽身为统帅,不得不忌惮王冼。从战后的处罚情况来看,潘美只是降职,王冼却是撤职发配,可见主要责任不在潘美。潘美虽有过失,但绝不是后人流传的罪大恶极。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

潘美曾参与“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因此很受宋太祖的重用。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只有潘美的兵权未被收回,足见宋太祖对他的信任。

之后,潘美率军攻打南汉,击溃南汉主力十几万,大胜。几年后,潘美率军攻打南唐,消灭南唐。可见,潘美在北宋统一的过程中战功赫赫。

然而,由于戏曲小说《杨家将》的广泛影响,我们冤枉了这位忠臣良将。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奸佞小人称作潘仁美。







宋文帝为何杀害忠臣良将檀道济?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檀道济(?—436年4月9日),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早年跟随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南征北战,曾参与讨伐卢循,灭后秦及元嘉北伐等战役,威信名望特别高,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元勋。

历来就有功高盖主之说,檀道济也不例外。由于立功于前朝,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经百战,他的各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因而朝廷对他心存畏惧和怀疑。当时就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司马仲达呢(司马懿)?”

宋文帝卧病多年,多次遇到危险。此时主持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正权倾朝野,不管朝廷的内政还是外事,都由刘义康所决定。刺史以下官员都由他来决定任免,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他来定夺。刘义康害怕皇帝去世后,对于手握重兵的檀道济,他将无法控制,遂动了杀机。

公元435年,皇上病重,正遇上魏军南伐,召檀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功勋高于世人,这是道家的忌讳,现在无事而相召见,该是灾祸到了。”不料却真的一语成谶。

等檀道济匆忙赶到皇上身边时,宋文帝的病已经痊愈,于是留在朝中,相安无事。

公元436年春,皇上下诏派他返回襄樊兵营。但刚走到水边还没有上船,又恰好遇上皇帝疾病发作,刘义康伪造诏书召檀道济入宫,说是要为他饯行,随后就将他抓住交给廷尉审理。

檀道济被捕之后,十分愤怒,气势极盛,目光如同火炬,顷刻间拿酒来喝了一斛。然后脱下头巾扔在地下,说:“竟然毁掉你们的万里长城!”随后檀道济和他的儿子、心腹一共八人一齐被杀。就在檀道济死去的那天,出现了奇异的自然现象,都城建邺地震,有白毛生长。

檀道济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但没想到被刘义康使用了第三十七计而绝命,我们权且称此计为“矫诏索命”吧。

魏国人听了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去,吴地的小辈们不值得再害怕了。”从此连年南下攻伐,有饮马长江的志向。

看到魏国人打过来了,文帝问殷景仁说:“谁可以继承道济?”

回答说:“道济是因为屡建战功,所以才树立起威名,其余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

宋文帝并不赞成他的说法:“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有李广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后继者又有几人呢?”

当魏军到达建邺对岸的瓜步时,宋文帝登上石头城远远的眺望,脸色非常忧愁。慨叹道:“如果有道济在世,那会弄到这种地步!”

此时的宋文帝除了对冤杀将军的追思,更多的是对刘义康曾经矫诏的满腔愤怒。檀道济这个中流砥柱一折,他的江山没有人保了。外患颠覆他的江山将变得很容易;而内忧则是他失去了对刘义康制衡的力量。

其实宋文帝也早就看到了他的狼子野心,趁着刘义康羽翼还未丰满,莫不如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遂命中书舍人严龙带着药去赐他自杀。刘义康却死活不肯服药,说:“佛教说自杀的人不能再还为人身。”于是便用被子把他闷死。

刘义康对檀道济使了个“矫诏索命”之计,宋文帝又给他来了个“以绝后患”之计。不知檀道济地下有知,能否将他的三十六计丰富为“三十八计”呢?

参考资料:

《南史》唐·李延寿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忠臣良将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