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1.眼下,摆在欧洲面前的危险是:如果欧盟在应对希腊危机时在政治上裹足不前,它就将出现倒退而漫长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可能由此分崩离析。
2.如果身为一个团队带头人,你自己郁郁寡欢,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而且说起话来转弯抹角,那么你的团队也会分崩离析,而收购也将失败。
3.但是德国和瑞士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货运铁路服务就只能算是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亏本经营的混乱局面了。
4.启禀主公,如今天下分崩离析,清廷覆亡无日,之前我军流言天下,令其遗留之声威亦荡然无存,如今更是被我军攻入旧都,故某以为,缔其王统国号,正是时也!
5.据说,家族企业往往会在第三代人手中走向分崩离析,因为许多软弱的继承人那时会开始争吵。
6.建立起的统一王朝也在旦夕之间分崩离析,历史已不可考,始皇暴毙之事已成悬案,此事暂不理会。
7.在内罗毕的索马里问题独立分析人士阿卜迪。萨马德说,青年党的中央结构分崩离析,这个组织的外籍战斗者可能会寻求在其他地区进行战斗。
8.她的世界因谭熙的死而分崩离析,那么,他要重建属于她的王国。
9.正是这种息事宁人的“圣雄”甘地式人物,人家打我左脸,我把右脸凑过去的昏蛋才会有了南京大屠杀,才会造成现在中华民族的分崩离析。
10.分崩离析的殖民地实施了严格的戒严法,对逃跑者的惩罚包括枪毙、绞死、烧死和轮刑。
分崩离析出处:
《论语·季氏》:“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分崩离析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分崩离析的解释 [释义]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语出]《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正音]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析;不能写作“柝”。 [近义]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坚如磬石坚不可摧 分崩离析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支离破碎指小物件,被打破分崩离析指大面散场了
分崩离析指家庭四分五裂。
分崩离析是典型的形容词!
不太妥当。
分崩离析的结果是成为很多碎块或者粉末,或者消失掉,用在一个大家族上还可以,夫妻就两个人,一般用分道扬镳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