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知足不辱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
  • 知足不辱的读音zhī zú bù rǔ
  • 知足不辱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知足不辱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知足不辱的年代古代成语
知足不辱的解释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足不辱的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的用法

知足不辱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表示不要有贪心。

千古智慧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哪里?怎么理解呢?

《道德经》四十四章写道:“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给自己准确定位。还是以昨天的例子来说,三十多年前,我们家乡坐火车到省城,只要五毛钱的火车票。那时,老百姓生活拮据,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所以为了生存,财富与名声相比,他们会舍名声而取五毛钱。五毛钱,今天的人很难相信其价值几何?在三十多年前,可以买十个鸡蛋。十个鸡蛋,在当时看来是很值钱的。当时送礼,能送十个鸡蛋就是很重的礼。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家乡坐火车到省城,19元钱的火车票。因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十个鸡蛋,19元钱,在老百姓看来已不是什么贵重的礼品了,所以宁愿花19元钱买票,也不愿查出来被罚,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珍惜自己的名声,而且是以买票为荣,以不买票为耻。孔圣人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老百姓首先追求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能太平过日子,吃穿不愁,就心满意足,就会顾及廉耻,“仓廪足,知荣辱”,这是没法教会的,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西方心理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人的心理有四个追求层次,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是精神的。人连活下去的条件都没有谁还顾及名誉?当然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相对于东方人讲,只说对了一半。大多数人是物质第一,但相对中国的君子、士人却不尽然。

中国的君子、士人,为了“弘毅”,他们是能忍受贫穷的。

谭嗣同是君子,是士人,他追求的是理想、是“弘毅”。在生命与理想的追求中,为了理想他舍弃了生命。所以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为了生命的长久,谭嗣同是失败的,为了“死而不亡者寿”,追求精神永恒,谭嗣同是成功的。

再如刘备,在“江山”与“义气”的比较中,他宁可要义气,而放弃了江山。刘备为了朋友义气,为了一句“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兄弟承诺,为了兄弟情谊,而舍弃一生为之追求的江山,不仅仅是一诺千金,而是一诺倾国,令无数人为之惋惜,而实际上这正是刘备的可歌可泣之处。“桃园三结义”千古传颂,成为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刘备“死而不亡”,虽死但朋友义气,仁义品德与日月长存,时至今日,我们还在津津乐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还在传承“桃园三结义”的遗风。有几个皇帝能与刘备相比呢?

孔圣人年轻力壮时带着学生四处游说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很少有人采纳,四处碰壁。后而转身,开坛讲学,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培养人才,培养传人,才成就了孔圣人千古圣人的美誉。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看自己要什么,其次是准确定位。准确定位要考虑两个因素,社会大背景和个人能力。孔子最初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政治家,孔子认为自己的治国理念是最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作为政治家是合格的。但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他的理念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国王们不接受他的那一套。实际上借用足球场上的规则来说,就是跑步越位了,越位了,就会吃“黄牌”。在现实和挫折面前,孔子晚年终于醒悟,他放弃了政治家的追求,如果,孔子不知足,不知止,一条道上走到黑,也许就没有流传千古的孔圣人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老子说过的吗?

知: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足: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

辱:辱没;受屈辱。《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止: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殆:危险。《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整句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说的。

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大意是: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控制。

你认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吗?

我十分赞赏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四章中谈到的这种观点。

为人处事要懂得:生活要知足,力戒奢糜;工作要知止,激流勇退;学习要不知足,坚持不懈。惟有如此,方能生活幸福,工作顺利,学习进步,一生福寿安康。

否则,如果生活不知足,欲壑难填,贪得无厌,嫉妒攀比,那么就极易误入歧途,很可能受牢狱之灾,甚至命丧黄泉。文种不听范蠡劝告,不知止,结果落了个被越王勾践逼迫自杀的下场。

知足不辱和适可而止区别?

知足不辱:读音是zhī zú bù rǔ,指侯王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适可而止:读音是:shì kě ér zhǐ),是一个成语,适可而止指做到适当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常用于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乡党》。

翻译文言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这句不会。

知足不辱,知之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如此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老子说过的?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足: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   辱:辱没;受屈辱。《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止: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殆:危险。《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整句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拓展延伸: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给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知足不辱可以取哪些名字
知足不辱的近义词
  • 【发音】zhī zhǐ bù rǔ
  •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知足不辱的反义词
  • 【发音】dé cùn jìn chǐ
  • 【解释】得到了一寸又进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来越大;贪心不足。
  •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