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惯;常:平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平常了。
《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习以为常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
1.日本社会也普遍接受“礼轻情义重”的观念,对此类礼品也习以为常。
2.情伤者习以为常地指责负心人寡情薄义,其实自己何尝不是掩不住张扬的欲望才臭味相投呢?只是对故事的发展演变怀有不一样的期待罢了。
3.渔湾市恰好是湖南摇滚乐的大本营,各种主题的摇滚秀早已让广场的商户们习以为常。
4.平时就习惯在树上荡来荡去的,对高度和吊挂早已习以为常,这都是牠溯溪训练的一部分。
5.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你不断地处于失衡状态。除了空气、睡眠、做梦以及大海、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属于你,所有的一切都像要天长地久下去,要么就只能任我们想象。
6.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注定要来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
7.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远的距离。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的无情莫过于此了。
8.在荒原、在白山黑水、在两湖两广、在江浙闽赣,在科布多与恰克图,在加尔各答与莫斯科,万里行贾,王家人习以为常。
9.让我们的品格更加高尚,让我们常助人为乐帮人忙,让低碳环保变得习以为常,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辉煌。
10.川南六盗毕竟是见多识广,深谙‘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道理,因而见此异象也是习以为常。
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基本处于封关锁国的状态、对外很少交流,而且那时候信息也闭塞,仅依靠收音机、报纸、杂志作为主要新闻等信息来源渠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电视的发明与普及,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信息通信的快捷传递,大大缩短了实际的距离,难怪文人将世界比喻为“世界村”,绝非夸张,如今视频交流,就如同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我也感叹:天涯海角,被互联网的发展变成了近在咫尺。过去很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观,如今也该必然澄清、甄别习以为常的是与非。
【学习中国历史,自以为推翻王朝为目的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历史共有的现象;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历史观!】事实是:
并非世界史常态都是“农民起义”现象;
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之变当中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我们都熟知的王朝频繁兴替时期;也就是说,一个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后,就会“官逼民反”,出现农民起 义,不久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如此循环不已。
这种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频繁的改朝换代、易姓更王,并不是世界历史的常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这样的。日本天皇万世一系,英国“威廉征服”以后直到今天,血统上也是一直延续的。
事实上,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越南和朝鲜,出现过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的现象。在中国范围之内,也只有汉文化地区才有此类现象,西藏地区和大部分土司统治地区,都没有周期性的所谓“农民起义”或者“农奴起义”现象。
西方于六七世纪之时,发生第一 次鼠疫大灾难时,中国正值“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一二百年就有一次大乱,而周期性的“土地兼并”说,是近些年历史研究数据证明,“传统时代的中国和同时代其他国家相比,并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有史学研究学者认为:对关中地区积累发现的大量地册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关中无地主’。也就是说,自从隋唐以后,关中几乎就成了一个自耕农的世界, 土地极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农手中,不论是王朝初期,还是王朝后期,基本都是这样。
农民起义题材小说《水浒传》就能说明:这本书里没有反映任何地主和佃户矛盾的情形,相反讲的是一帮庄主(就是地主)带领庄客(也就是佃户)来造官家(也就是政府)的反的故事,其实质是国家对民众的横征暴敛的反抗。
【概述总结】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反映出的是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而不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历代农民起义,都是农民起来造官僚体系的反,造国 家机器的反,而不是造地主阶级的反。《中国近代通史》也认为,真正导致清朝衰亡的,不是所谓的土地兼并,真正侵蚀王朝肌体、造成王朝衰败的,其 实正是:帝王和地方各级官员;所以中国史书中并没有“主逼佃反”这个词,而只有“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