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最初知道这一句话是在我的好朋友给我的一封信中。
3.女儿就像小棉袄,真丝衣服,开士米毛衫,羽绒背心加外套。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再不开始孝敬父母,可能太迟了。
4.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想凡是正常人,应该都真正明白它的意思!下面先说;
这句话的寓意和“房漏偏遇连雨天”的意思是一样的。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是这样的。你越想实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阴差阳错,它偏不能实现。比如;女生都想找个白马王子,偏让你遇上一个气貌不扬的男生。而男生也都想找个漂亮的美女,结果是偏让你遇上一个,胡绞蛮缠的黄脸婆。
这句话的寓意是,子孝莫等闲,世上没有后悔药。人总是这样的,当拥有的时候,不知珍惜。等失去了方觉珍贵。那么这说明什么?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世界上的事情,是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若要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子欲孝而父不待,子孝莫等闲,世上没有后悔药。若想做孝子?也要努力学习,才不枉为人子。
有错别字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揭示大自然的一种客观现象,作者上句拟人比喻树想静止不动,但风却劲吹使树叶摇晃摆动,借以为下句未能孝敬父母作出解释是事多奔波而没有时间留在身边。 单就此句,用现代人的思维,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树想安安静静的待着,可是风却吹动它的叶子。后面一句就不知道了,我记得原文好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这个是《韩诗外传》九卷的内容
这个问题古人即有研究,人问是树在动还是风在动,佛曰:心在动。所以心静即可
意思是树想要静止,但是风却没有停止。子女想要孝敬父母,而父母已不在人世。这句话教育我们孝顺,要趁早。
树想静止,但风一直刮着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停止。主要用于哀叹人的儿子希望父母都孝顺,但父母已经去世了。
意义
1.客观事物比喻人的主观意识不退化,或者情况与自己的欲望相违背。
2.用于哀叹希望子女孝顺,但父母已经去世了。比喻失去父母的无能为力,反映了白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后人用“风树的悲哀”来比喻丧亲的痛苦。
ps:
原文(《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意思为树将停止摆动,但风却刮个不停。儿女想赡养父母,但双亲都不在人世了。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原文是“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就是你想做这件事,却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