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文字狱是什么意思

文字狱是什么意思

文字狱
  • 文字狱的读音wén zì yù
  • 文字狱的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 文字狱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文字狱的解释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文字狱的出处

清·龚自珍《咏史》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文字狱的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社会

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危害?怎样杜绝“文字狱”?

文字狱是攻击,毁捧,讽刺,施加莫须有的罪名等,文字狱自古以来有之,利闲书写文诗词等形势为己的主张无中生有,也算是文战。如何杜绝得了,不过有些法律涉及到一些案例,例如污谄罪,造谣等。如何杜绝?只有以真诚,善良为基础,讲求实事,摆清道理为前题。

清朝为什么要兴起文字狱?是排斥异己?还是加强统治?

“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汉语大词典》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各朝各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不过,以清朝「文字狱」最为残酷暴虐。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兴起「文字狱」?是排斥异己?还是加强统治?

清代「文字狱」大致有三种:

①清朝的祖先曾被明朝统治,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占领中原之后,清廷对于这段史籍隐瞒,讳而不言。不仅将旧有史籍消除、禁毁,对于继续编写或收藏者,都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杀害。如:清朝文字狱的开端,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流放沈阳。

②清初时期,反清思想不能消除。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为不利。为了加强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如:《明史辑略》案,涉及人员七十余。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剖棺戮尸,另有数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③康雍时期,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史称「九子夺嫡」。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自的帝位排斥异己,除了杀害夺嫡诸王,还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

结语: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皇权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又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清朝的文字狱是什么意思?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借机杀死反对者的一种手法,比如说: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清朝就说作者嘲讽清朝统治者没有文化,于是把作者给杀了、

朱元璋在位时也有文字狱,那么他发动的文字狱有何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突出典型。

他出身寒微,青年时当过和尚,又由“造反”起家。在门阀观念、等级思想盛行的宗法专制时代,上述几点都是颇伤大雅之事,因此,朱元璋虽然一再仿佛十分不在意地宣称:“予本布衣”、“联本农家”,但内心深处始终澘藏着一种自卑感。

由此生发出一种无比敏感的忌讳,而忌讳的矛头下意识地指向文化水平远比自己高明,又“善讥训”的文化人,于是,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飞来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北平府学训导起伯宁为都司作《贺万寿表》,有“垂子孙而作则”之词;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知府作《贺正且表》中,有“睿性生智”等语,朱元璋把“则”都念成“贼”,以为是识讽他参加过红巾军,把“生”读作“僧”,认为指他曾出家当过和尚。

稗官野史上还有则记载:太祖尝元タ出游,见一灯画一妇女,手怀西瓜,安坐马上,马蹄甚巨,朱元璋大怒,认为灯谜寓意指马后(因为马后是准西人,大脚),还朝后即下令刑官将做灯谜的土民组拿处死。朱元璋不仅镇压任何触犯自身忌讳的文字,而且绝不容某些文人著文言及宫闱秘事或政治弊端。洪武年间监察御史张尚礼作宫怨诗云:“庭院沈沈昼清,闲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高帝以其能图官心事,下蚕室死”。金事陈养浩作诗云:“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太祖知之,以其仿时,取到湖广,投之于水"。

唐代虽极讲避讳,书籍、文告中,凡遇“虎”、“渊”、“民”等字(李虎是李渊之父,李是唐高祖,李世民是唐太宗),都要加以回避,但史箱中尚未发现唐代有触忌讳而受重刑的记载。北宋年间,文人因文字问罪的不乏其例,如元丰年间苏东坡系狱,有人拿出苏东坡的诗给宋神宗,说其中“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之句,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神宗说:“彼自咏桧,何预联事。遂薄其罪。”可见,当时虽有文字告讦的情形,但帝王尚未深文周纳,没有因诗文得罪而大开杀戒。此外,南宋奸相秦桧对金妥协投降,惟恐人议,屡兴文字,著文讥讽秦桧议和的士人,多被降职、停官,甚至下狱,但也极少因文字得罪而被杀的。明太祖则不然,“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明代文字狱的推行,还具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动向。首先,明代因文字杀人,抛弃了“刑不上大夫”的老规矩,直接施重典于大臣,不仅“诛其身”、而且“没其家”,以此树立皇帝的绝对威权。其次,明代君主在明代文网周纳中大量使用特务手段,特务机构厂(东厂、西厂、内行厂)、卫(锦衣卫)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飞诬立构,摘竿牍片字,株连至十数人"。如上情形无不表明,中国文化专制主义到了明代已达到新的阶段。

文字狱和焚书坑儒是一回事吗?

本质上是一样,仅仅是方式不同而已

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是什么案子?

清代翰林官徐骏,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时,此诗引发文字狱,死后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骏,坐在小花园兰亭,有些微醉,单手扶额,正有些微恼,这酒虽好,多饮却易上头,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么雅趣。

徐骏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声长叹,李白你为什么就那么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诗!坐个船你能听到两岸猿声,行个蜀道就能唱响难于上青天,喝杯酒能够对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觉还能睡出个疑是地上霜,这诗歌是你开的门店哇?

越是懊恼,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风了,吹得石桌上的书哗哗翻页,徐骏当时便要用手压住,脑中却灵光一闪,这风有些不知趣呀!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一沉吟,觉得妙不可言;心里一痒,想起昨晚花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微光,在叶藤间飞舞,让夜空不再寂寞,于是张口道出了上半联。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徐骏觉得这诗真的好,写出了闲趣,赶紧回到书房,抄录了出来,后来载在《一柱楼诗》诗集里面。

飞来横祸

徐骏身为翰林官,整日与奏章打交道,熟来生巧,慢慢地就放松了警惕。

有一日,徐骏书写奏章,误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也未细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见大怒,不容徐骏自辩,御笔一挥,摘了徐骏的官帽,格职查办。

  • 文字狱乃清朝统治所需

“狴”字在雍正眼里就是讥讽清朝满人乃是胡儿出身,不是正统,是夷人抢了汉人的江山,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饭,干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杀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稳,怕的是这种思想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火星扼杀掉!历代清朝皇帝都在干着这事,

清朝一直宣称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采取措施同化汉人,剃发、学满人的礼仪,企图缓和满汉矛盾。三十万满人面对几千万的汉人,武力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控制,分化汉人势力,最终把大部分汉人变成清朝的顺民,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雍正可谓杀出了真火,吕留良被戮尸不算,吕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妇女幼童皆发往边疆为奴。

  • 文字狱乃维护帝位所需

雍正清算兄弟过节,手段毒辣,况且自身位置来历也多非议,因此朝中诋毁之声不绝,所以“狴”字,雍正认为是徐骏有意讽刺自己为帝位兄弟相残,有如禽兽般狠辣歹毒,无情无义。

雍正从“孤臣”到“寡人”,从来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借徐骏一字知错,便开始严厉追查,把事情做大,来转移朝中大臣的视线,缓和君臣之间的不二之心。

办差的官员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绞尽脑汁从徐骏家中搜出的《一柱楼诗》找出了“反诗”,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上呈雍正。

雍正为了转嫁矛盾,说“清风”就是指清朝,徐骏借诗讥讽朝廷来路不正,不合正统,是没文化的夷人犯乱,推翻了明朝这本书。

同仇敌忾,不论为敌的兄弟,还是冷眼旁观的大臣,为了清朝的统治,这时都暂时放下成见,共同应对这种思想危机,所以雍正从严从重判徐骏大逆不敬之罪斩立决,并烧毁所有文稿。

《雍正实录·八年十月己亥》载:“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悖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逆不敬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

文字狱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一旦民间有了反清思想的苗头,便会再兴文字狱,震慑汉人。

乾隆借旧曲酿新酒,把徐骏又翻了出来,这次的借口还是这样,不过找了首新诗,“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诗写了不少,四万多首诗能够能够让唐朝诗人感到震惊,可要读上一读,保准呆若木鸡,这水平很乾隆。“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这句讨好老百姓的还不错,可惜他对徐骏就有点残忍了。

乾隆认为“明天子”就是明朝,“壶儿”就是“胡儿”,暗指关外纵马游牧为生的清朝老祖宗。这是仗着有点见识说清朝没文化呢,所以写诗四万首的乾隆不服气了:徐骏啊,你这是不尊重现实!你得付出代价!

命人把徐骏的坟扒了,再把棺材给剖开,把尸体再杀戮一遍;儿孙斩了,当地官员也杀了,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敢跟朝廷对着干,活人照杀,死人我都不放过!

文字狱案罪名是读书人写诗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其实是牵强附会在诗中挑毛病,杀一儆百,目的在于震慑那些忠心明朝的汉人,肃清反清的思想,稳固清朝的统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读书人的思想才可怕,所以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举起了屠刀;即使杀错了,就当是杀了那只骇猴的鸡,人命不如草!

文字狱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