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宋 周敦颐《通书 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复杂式;作谓语;指用文章来说明道理。
1.文以载道,作者所要表明的思想观点,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我们阅读时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
2.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
3.“文以载道”思想是儒家功用诗学的核心,而美刺说则是其重要内容。
4.双语适切的使用不仅能文以载道,亦能勾起观众的兴趣。
5.铁凝在寻找一条“文以载道”精神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结合之路。
6.中国从来都有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传统。
7.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
8.巴蜀鬼才魏明伦在“榕树下”为潘金莲正名,文辞优美又不缺“文以载道”的思想。
9.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
10.文以载道,言贵独到,词必己出,文从字顺。韩愈
这很好理解。老子之道因《道德经》一文而传承千年,孔子之道因《论语》一文而教化万邦,其他流传下来的诸子概莫能外都有著作传世。司马迁之《史记》乃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后所成之一家之言,乃太史公之思太史公之虑,亦乃太史公之道,其他诸史较之《史记》虽貌近合,但神远离,读之索然,品之无味,道不高故术难明,珠玉在前,沙石在后。至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乃至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之思想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有其强烈的时代个性,这种个性显著区别于其他时代,他们都是作者在以他所在时代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自身的思想与感情,也即他们本身的道。
这些奇文妙语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的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文以载道,文以传道,故有此说。
文以载道 是说 文章是用来阐述思想的 文以明道 是说 文章是用来指导思想的
文以载道出自周敦颐《通书·文辞》,歌以咏志出自曹操《观沧海》,学以致用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文以载道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意思是人只要明道,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即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能够说明道理;文道合一指既学文又明道,文与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韩愈这些主张对古文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以化成,文以载道”这句话的精神内涵是指:读书和学习是用来养育人性的道德,提升人文素养,教化众生,转化世俗,促进个人进步,社会文明的手段。
文以载道出自周敦颐《通书·文辞》,歌以咏志出自曹操《观沧海》,学以致用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文必须载道,这是“诗言志”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而“文以载道”的前提是“文以明道”。不过,所明、所载的“道”并非儒家圣人定下的“道”,“道”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王夫之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所以鲁迅提倡写刺时的杂文而反对“语丝派”对花草虫鱼的那些呻吟。一言以蔽之,“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本质就是现实主义,紧跟时代脚步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