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振聋发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
2.这真是振聋发聩、极具创新的领导理念,展现出迈向全球化的巨大决心以及对中国市场在公司业务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清醒认识。
3.在儿子不幸遇难之后,凯西·艾登正是靠着温斯顿·丘吉尔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支撑下来的。
4.高科技非理性扩张的警醒虽然振聋发聩,但的确值得严重关切。
5.这篇报道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6.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7.秦观在重大政治关头曾写过一些讽刺诗,数量虽少,但却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看到他在静穆之中又有着金刚怒目式的抗争。
8.在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公众信心莫名萎缩的这个冬天,呼唤青年创业的声音显得振聋发聩。
9.内心的启示会逐渐变得清晰,最终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必须承受的风险。
10.当它咆哮到振聋发聩时,站在防弹玻璃窗户外仔细观察的工程师们开始检测其功率输出。
振聋发聩 【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造句:我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褒义词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释义]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语出]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正音]聩;不能读作“ɡuì”。[辨形]振;不能写作“震”。[近义]醍醐灌顶震耳欲聋[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联合式。
振聋发聩造句(1)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2)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3)惊天霹雳,振聋发聩。好文章,当一读为快。
(4)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
(5)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振聋发聩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近义词: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出自现代作家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振聋发聩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译文:这几句话,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