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张冠李戴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1.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2.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3.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4.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5.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6.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7.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8.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9.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10.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张冠李戴的故事是说:一位姓张的先生有一顶帽子,却戴在了另一位姓李的先生的头上。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记俗谚:“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后用“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张,指张公,一个人的简称。
张冠李戴的冠的意思是帽子。
李贺。
李贺(后世称李昌谷,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