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字五行属性是“火”,适合生辰八字缺火的孩子起名使用;
弟字笔画有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弟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弟
dì ㄉㄧˋ
◎ 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弟弟。兄弟。
◎ 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弟。堂弟。
◎ 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弟。师弟。
◎ 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弟子。徒弟。
◎ 古同“第”,次序。
◎ 古同“第”,但。
● 弟
tuí ㄊㄨㄟˊ
◎ 〔弟靡〕颓唐;柔顺。
◎ 兄
详细字义
◎ 弟 dì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2) 同本义 [order]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3) 弟弟 [younger brother]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4)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儿子);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5) 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cousin]。如:表弟;堂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6) 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 [used in place of “I”]。如:小弟;愚弟
(7) 门生;学生 [disciple]。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8) 古代亦称妹为弟 [younger sister]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词性变化
◎ 弟 dì
〈动〉
通“悌”。敬爱兄长 [respect brother]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①][dì]
[《廣韻》特計切,去霽,定。]
[《廣韻》徒禮切,上薺,定。]
(1)次第。
(2)称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后生的男子,对兄而言。
(3)古代亦称妹为弟。
(4)泛称亲朋中同辈年幼于己的男子。唐杜甫有《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貲》诗。
(5)在友朋中谦称自己。
(6)指门生、学生。
(7)幼,小。
(8)即使;假使。参见“弟令”。
(9)副词。姑且。
(10)副词。只;仅仅。
(11)第宅。今通作“第”。
(12)姓。宋有弟邦杰。见《宋史·王霆传》。
[②][tì]
[《廣韻》徒禮切,上薺,定。]
通“悌1”。
顺从和敬爱兄长。
[③][tuí]
[《集韻》徒回切,平灰,定。]
亦作“弚1”。
见“弟3靡”、“弟3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先秦·佚名《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朝·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唐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
【发音】sī shū dì zǐ
【解释】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发音】chēng xiōng dào dì
【解释】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见了同事周老爷一班人,格外显得殷勤,称兄道弟,好不热闹。”
【发音】wán kù zǐ dì
【解释】旧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纨:细绢;纨绔:细绢做的裤子。
【出处】《宋史 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
【发音】wán qǐ zǐ dì
【解释】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出处】清·戴名世《汪河发墓志铭》:“然人无贤愚,皆向往河发,纨绮子弟或请纳交附河发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