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字五行属性是“火”,适合生辰八字缺火的孩子起名使用;
辙字笔画有16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辙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辙字是常用字;
◎ 车轮压的痕迹:覆辙。车辙。南辕北辙。
◎ 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辙。
◎ 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口。合辙押韵。
◎ 办法,主意:没辙了。
◎ 途径,门路。
详细字义
◎ 辙
轍 zhé
〈名〉
(1) (形声。从车,徹( chè)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2) 同本义 [the track of a wheel]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3) 车子 [carriage; cart]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去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又如:辙印(车子行驶的痕迹);辙迹(车子行驶的痕迹)
(5) 道路[road]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宋· 胡铨《好事近》
(6) 又如:辙轨(轨道)
(7) 途径;门路;路数,路子 [way]
总会旧辙,创立新意。——隋· 潘徽《韵纂序》
(8) 又如:没辙(没有办法)
(9) 比喻错误或教训 [error;lesson;moral]。如:前辙(前人的教训)
(10) 歌词、戏曲、杂曲等所押用的韵摄 [rhyme of a song]。如:合辙(押韵);十三辙
[①][zhé]
[《廣韻》直列切,入薛,澄。]
亦作“1”。“辙1”的繁体字。“軼3”的被通假字。
(1)车轮碾过的痕迹。
(2)道路。
(3)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
(4)法则;规范。
(5)方法;办法。
(6)比喻错误或教训。
(7)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参见“十三轍”、“合轍”。
【卷十四】【車部】轍
車迹也。从車,徹省聲。本通用徹,後人所加。直列切文三 新附
辙,车行所留痕迹。字形采用“车”作边旁,用省略了“彳”的“徹”作声旁。“辙”本来与“徹”相通用,“辙”是后人加“车” 另造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辙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近代·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唐朝·白居易《卖炭翁》
【发音】hé zhé qióng lín
【解释】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鳞:指鱼。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远道失夫,遐荒滞身,真如涸辙穷鳞。”
【发音】rú mò hé zhé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涸:干枯。车辙里的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发音】shú lù qīng zhé
【解释】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
【出处】宋·张榘《摸鱼儿·为赵懒窝寿》词:“君看取,世道羊肠曲折,依然熟路轻辙。”
【发音】chóng bì jù zhé
【解释】拒:抵抗;辙:车轮痕迹,指车。比喻以小敌大,力量悬殊
【出处】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虫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
苏辙(1039——1112, 子由, 宋眉州眉山人), 轼弟。第进士,又举制科。熙宁中,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反对推行青苗法,出为河南府推官。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改右司谏。论新党蔡确、章惇等。西夏遣使贺哲宗登位,兼请还兰州及安疆等五砦,辙建请宜将五砦归还西夏,以息边患。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绍圣初,上疏论事忤哲宗意,落职知汝州,旋贬知袁州,雷州安置。徽宗即位,复太中大夫,提举上清太平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卒,追复端明殿学士,追谥文定。为文汪洋澹泊,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著有《春秋传》、《诗传》及《栾城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