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大权独揽是什么意思

大权独揽是什么意思

大权独揽
  • 大权独揽的读音dà quán dú lǎn
  • 大权独揽的繁体大権獨攬
  • 大权独揽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大权独揽的结构主谓式成语
  • 大权独揽的年代近代成语
大权独揽的解释

揽:把持;掌握。指独自一人把持处理重要事情的权力。

大权独揽的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大权独揽的用法

大权独揽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个人独断专行。

用大权独揽造句

1.爷爷大权独揽,掌管家中一切事务。

2.他要求大权独揽,以便于对国家队进行全面调教.

3.而且大权独揽而主不疑,连连征战而民不怨,赏罚分明,人才兴盛。

4.很快,黎元洪大权独揽,起义各省竟相仿效,为日后军人专政埋下伏笔,为祸不可谓不大。

5.“到文昌后,我大权独揽,以党代政,一人说了算,私欲无限膨胀。

6.更有甚者,当今朝堂,奸相大权独揽,专横自恣,杜绝言路,蒙蔽圣听。

7.公元1881年,自慈安太后暴死后慈禧大权独揽,但参政还是以垂帘听政为主。

8.张居正死后,万历大权独揽,开始清算宰相政治。

9.爬虫类的激增终极导致了恐龙的进化,恐龙一直是这个星球的支配者,直到后来它们成为某次巨大的冲击牺牲品,我们哺乳类动物才大权独揽

10.后果嘛,余沧海是青城派最杰出的人物,二十多年来大权独揽,只要他死了,青城派必然元气大伤。

大权独揽打一动物?

大权独揽指的动物生肖是龙。龙:真龙天子,掌握天下大权。

属龙人的性格慷慨大方,乐观积极,善于社交待人热情,人缘很好,他们都是要强的人,属于聪明才智型的。属龙的人大多数事业上都会很成功。属龙的)、有半途而废的习惯,盛气凌个,自制力欠佳,骄傲自大,不愿认错。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原则?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毛泽东倡导的一项重要的领导原则,也是重要的军事指挥原则。

对于关系战争全局胜负的重大问题,军事指挥权要高度集中,即集中到“最少数人乃至一个人的手里”。但在总的战略(战役)意图下,乃至情况紧急时,前线指挥员有临机处断行事之权。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指挥关系。权:权力,此处指决定权。揽:包揽。

元朝宰相为什么大权独揽?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关于元朝宰相权重的原因,即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利于宰相专权的机制,与此同时从制度上对宰相专权所作限制却很少。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元朝大多数皇帝权力欲不强,只满足于深居宫中,垂拱而治,对亲自处理政务并没有太大兴趣。元朝皇帝不行常朝,其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是居于宫中坐等大臣奏事,并且似乎没有批阅文书的传统,多数时候对大臣所奏之事都只是简单复事。与其他王朝一些事必躬亲的“勤政”型皇帝相比,元朝皇帝的日常工作量远为逊色。

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分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于是就出现了在汉族王朝乃至其他北方民族王朝中不常看到的情况: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文宗的任命燕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封太平王,燕帖木儿在左上丞相之位之后对权力着迷的程度越发的不可收拾,他对皇家的女人感兴趣,就不顾反对将皇后强行娶回自己家中,并且还纳了十几个公主为妾侍,生活上也开始过度的奢侈。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在天京事变爆发前,以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势力和影响力,杨秀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人会打自己的主意。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自信,才让洪秀全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之一,太平天国开国六王分别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前,萧朝贵和冯云山的势力都跟杨秀清不分上下,杨秀清还没有表现得十分张狂。

然而随着萧朝贵和冯云山的战死,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太平天国的权力天平逐渐开始失衡。到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唯一能够制衡杨秀清的洪秀全贪图享乐,将军国大事一手交给了杨秀清操办,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开始尽归杨秀清之手。从杨秀清统治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绩来看,杨秀清确实比洪秀全更适合做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杨秀清统治时期,太平天国发起了西征和北伐,势力横扫长江南岸,几乎要同清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反观这一时期的洪秀全,除了每天在天王府纵情酒色之外,基本上从来不管任何军国大事。久而久之,太平天国的将领就只知道有东王杨秀清,不知道有天王洪秀全了。在杨秀清的权力不断扩张的同时,杨秀清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为了能够在地位上全面超越洪秀全,杨秀清数次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欺辱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在众目睽睽下向自己下跪。而洪秀全表面上承认杨秀清天父下凡的“特权”,内心已经对杨秀清起了杀心。

不过此时洪秀全的势力已经无法消灭杨秀清,如果洪秀全贸然对杨秀清出手,大概率会被杨秀清除掉。当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一手遮天,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都拥有一定的势力,只是两人的势力都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没有洪秀全的支持,韦昌辉和石达开就算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跟杨秀清正面对抗。在杨秀清殴打韦昌辉的父亲,逼迫洪秀全下跪之后,洪秀全就开始偷偷命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共同诛灭杨秀清。

在诛杀杨秀清的问题上,石达开一直摇摆不定,但是一直到杨秀清被诛杀,石达开都没有向杨秀清告密。而杨秀清看到洪秀全和韦昌辉被自己欺负不敢反抗,也放松了对两人的警惕。毕竟杨秀清已经大权在握三年之久,这种长时间的高高在上势必会造成松懈。对于杨秀清来说,洪秀全已经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天王,韦昌辉也只是自己的小跟班。事实上杨秀清也拥有同时对付两人的实力,在韦昌辉的军队进入天京城之前,只要杨秀清有一丝的察觉,死的人都会是洪秀全和韦昌辉。

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在韦昌辉的军队攻击东王府之前,杨秀清都没有意识到任何风险。当韦昌辉的军队包围东王府之后,杨秀清再想反抗已经来不及了。从杨秀清被诛杀后,洪秀全杀掉韦昌辉平息众怒,以及洪秀全为杨秀清平反都不难看出,杨秀清生前的确在太平天国中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势力。当然从杨秀清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殒命也是咎由自取。在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对待上级洪秀全骄横跋扈,对待下级韦昌辉专横无道,这样的行事作风必然不会落得好结局。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下一句?

大权独寸览小权分散的下一句?

下权独揽小权分散的下-句是党委领导各方去办。这足一句有颈导艺朮的加強共产党领去的一勾话,领导层应该做到大权独寸览小权分散只要有大政分针这足领口,党娈领导各方去办,把具体一些事情让全民办理。

为什么诸葛亮后期能大权独揽?

因为蜀国后期,朝中比较有威信的“重臣”主要都是荆州集团和早年跟随刘备的“老臣”,而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而且早期跟随刘备为期划分三足鼎立之势,具有一定的卓越功绩,因此自然受到荆州集团和刘备遗臣的拥戴,而后起的益州集团在朝中的势力比较弱小,因此受于刘备的“托孤之重”也就只能听命于诸葛亮究其根本,还是荆州集团以及刘备早起追随的重臣们的支持个人意见,希望对你有用

中晚唐宦官节度使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宋朝的后辈们如何看待,有何评价,羡慕吗?

谢小蜜及诸位邀



宦官就是阉人,他们的权势再大,估计也不会有正常男人羡慕吧?

晚唐节度使权势过大,互相攻伐,不听调遣。朝廷用宦官掌神策军虽然是昏招,但也是迫不得已。宋代汲取唐代教训,对宦官掌权作出了比较大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只是一种“成规”而不是制度,所以宋代并没有完全杜绝“阉祸”。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宋代宦者总论以及相关史料解析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微杜渐之虑深矣。~《宋史》卷466.宦者一


赵匡胤时期把宫中宦官人员规模限制在五十人以内,规定宦官必须中年以后才可以收养儿子,以此抑制宦官发展势力;



赵匡胤死后,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召来了赵光义,可以认为赵光义能顺利继位王继恩当居首功,王继恩也的确是赵光义最亲信的人之一。李顺、王小波起义爆发,王继恩被任命为剑南招安使、昭宣使领军进入四川,王继恩平定起义有功,淳化五年八月,中书省为了拍赵光义马屁,提议升王继恩为宣徽使,赵光义拒绝了

上曰:“朕读前代史书多矣,不欲令宦官干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它官。”

赵二哥说自己读过很多前代史书,不想让太监干预朝政。而宣徽使相当于副宰执级别,位高权重,岂是一个太监能做的。

宰相觉得赵光义这番话假惺惺的不可信,这一把马屁仍然有一拍到底的可能,于是决定亲自出面替王继恩讨官

宰相恳言继恩大功,非此不足以赏。上怒,深责宰相等。因命翰林学士张洎、钱若水议别立宣政使名,序立在昭宣使上以授之。

没想到这一马屁真拍到马蛋上去了,惹得赵光义勃然大怒,把宰相骂了个狗血淋头。赵光义命人拟定了一个全新的官名“宣政使”,草草地封给王继恩。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

赵光义这人虚荣、爱吹牛、不知兵事,然后被各种黑。但至少他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立场是很鲜明的——可用,但不可大用

后来真宗想升亲信太监刘承规为节度使遭到宰相反对,其实也是沿用了赵光义的成法




宋代相权重,皇权与相权相互制衡,宦官权势很难在夹缝中坐大。但是就怕“然而”

然而宣、政间,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南渡,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宋史》宦者一

宋代同样存在宦官干政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时为了得到神宗的全力支持,主动提出要神宗“圣心独断”,削弱了相权。从此宦官的权势随着皇权的扩大开始了一轮扩张。两宋之交时,宦官势力达到宋代顶峰。

北宋有童贯等败坏军政、虚报战功,使朝廷对军队战斗力作出错误评估;南宋初期有康履巧取豪夺、结党营私、赏罚不公,酿成苗刘兵变。



朱熹对宦官的看法应该可以代表大多数宋代士大夫的看法,他在谈论宦官权势时说:

“及熙丰用兵,遂皆用宦者。李宪在西,权任如大将。驯至后来,遂有童贯、谭稹之祸。”

宦官掌权为什么往往会造成各种弊端呢?朱门弟子们总结道:

宦者其初只是走马承受之类,浸渐用事,遂至如此。

~《朱子语类》本朝二

宦官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没有接受过教育,把小鸡割掉后,他们的人格又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简单来说,宦官大多集无知、无耻于一身,他们从事着替皇帝和妃嫔们端屎送菜之类最下贱的工作。所以宦官一旦掌握权力,他们阴暗、敏感、自卑的本性就会以一种常人无法揣测的方式显露出来,霍霍国家





宋代也有节度使,很唐朝节度使不同的是:

宋代节度使只是虚领,节度使本身没有实际权力,但节度使可以享受宰执级别的待遇

宋初无所掌,其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亦无定员。恩数与宰执同。~《宋史》职官六


宋代极力削弱地方实力在消除叛乱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本朝二

朱熹认为“守内虚外”、将从中御”是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实除了朱熹,宋代士大夫们对过度限制和削弱地方实力带来的问题心知肚明。

靖康元年十月,眼看金军就要攻到汴梁城下,钦宗下诏,“令河北、河东帅臣便宜行事”。其实就是放宽限制,让帅臣们灵活主动地抗击金军。只是这道诏书下得太晚了,于事无补

南宋绍兴初年御前诸军实行驻屯制并被允许营田,除后勤供应仍主要依靠朝廷、联合作战须听命于都督府外,驻屯军作战灵活、行事方便,南宋综合实力很快便超过金国,这一时期被时人称为“小元祐”。这种形制的驻屯军其实就是部分恢复了唐代藩镇的权力


正是因为朝廷控制着大部分后勤供给,从而也就断绝了驻屯军造反的可能。例如刘光世,这家伙出了名的对外擅跑,在内骄横

刘光世使一将官来奏事,应对之类皆善。上喜之,转官,颇赐予。刘疑其以军中机密上闻,欲杀之。其人走投朝廷,朝廷不知如何区处之。刘又使人逐路杀之,追者已近,其人告州将,藏之狱中,入文字朝廷,方免。~《朱子语类》本朝六

因手下将领获得朝廷厚赏,刘光世便怀疑他把军中机密泄露给了朝廷,想要杀了他。那位将领得知刘光世要杀自己,赶忙跑去临安向朝廷求救,朝廷把他调离刘光世军改派了另一个职务,赴任途中却遇到刘光世派来追杀他的人,他只好就近向官府求救,躲入大牢,然后再上书朝廷,由朝廷出面制止,刘光世才停止了疯狂的追杀。

即使如此骄横的刘光世,绍兴七年朝廷决定要撸了他,他也只能乖乖地交出兵权;绍兴十年朝廷下令让他复出,他又只能乖乖地去往前线;班师后朝廷决定再次撸了他,他只好再次屁颠屁颠地回家养老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钱粮才是军队的命根子,就如郦琼,绍兴七年刘光世被撸后,他对朝廷任命老同事王德为新首长感到万分不满,但是再不满意他也没敢直接造反,而是率部下叛逃去了伪齐。因为他知道,朝廷一旦掐断粮草供给,打都不用打,他那四万人就得散伙



宋人绝对没有吹过所谓的“高胜率”,提起宋代过度削弱地方抑制武人后的军队战斗力,他们大多摇头叹息,例如:

仁宗庆历元年八月,知谏院张方平说:

“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

朱熹在评论宋代军制时说:

“本朝祖宗积累之深,无意外仓卒之变。惟无意外之变,所以都不为意外之防。”~《朱子语类》本朝二





综上

宋人不羡慕唐代宦官,抑制宦官势力是他们的共识,他们认为重用宦官是昏君的标配

宋人也不羡慕唐代藩镇,抑制藩镇势力也是他们的共识,他们只是认为宋代做的太过而已。



大权独揽可以取哪些名字
大权独揽的近义词
  • 【发音】dú duàn zhuān xíng
  • 【解释】断:决断;做决定。独自作出决定;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大权独揽的反义词
  • 【发音】dà quán páng luò
  • 【解释】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领导人被架空)。
  • 【出处】明 章懋《辞升尚书疏》:“独揽朝纲,毋使大权旁落。”
更多揽字结尾的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