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周游列国是什么意思

周游列国是什么意思

周游列国
  • 周游列国的读音zhōu yuó liè guó
  • 周游列国的繁体周游列國
  • 周游列国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周游列国的结构动宾式成语
  • 周游列国的年代当代成语
周游列国的解释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周游列国的出处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周游列国的用法

周游列国作谓语、宾语;指旅行。

周游列国的典故

  •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是保守派,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孔子周游列国,那些列国现在是属于哪些地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公元前495年,56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以及自己的治国主张开始周游列国,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 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 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 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周游列国到过的国家:

卫国,位于今河南鹤壁、新乡一带。

曹国,位于今山东定陶一带。

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郑国,位于今河南新郑一带。

陈国,位于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

蔡国,位于今河南新蔡一带。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孔子周游列国,都干了些什么事?宣传了什么?

【漫漫求职路:年老的孔子找工作13年记】

春秋时人平均寿命只有25岁,孔子56岁开始去外国找工作,年纪算很老了,当年没人才市场,唯有一家一家去找。

一、被鲁国开除

公元前496年,孔子升官做鲁国国相。之后短短三个月内,因“五恶”杀名士少正卯;因君权被私门侵蚀,推行“张公室、抑私门”政策,直接挑起与强权私门的斗争。当时的鲁国有三大强权私门:季氏、孟氏和叔孙氏,其中尤以季氏最强。

彼时正值齐鲁相争,四年前齐国就认为:“鲁用孔丘,其势危齐。”正苦思对策以搞死孔子。孔子挑起的这场内斗,正好给齐机会,齐国没错过,迅速策划实施了除掉孔子以削弱鲁国的阴谋:用重金美女收买季氏,离间鲁国君臣。

最终,齐国阴谋得逞一半。季氏设计使孔子被罢官并赶出国门,但没有杀他,至此,他刚当了三个月的国相,屁股都没坐热。孔子留得一命,被迫流亡国外,时年已高达56岁。

二、求职经历

公元前496年的一个上午,天气阴沉。曲阜(今山东曲阜)西城门外。心情低落的孔子在弟子的陪同下,回头凝望了一下无情赶走他的故国都城,转身踏上了前路迷茫的求职之路。

第1站,卫国,(公元前496-495年)。

孔子第一站去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那时的路不好走,就算有马车坐,比走路也好不到哪去;又因正逢春秋乱世,正是一路风餐露宿、险象丛生。好在孔门弟子能骑善射,武功不凡,在他们的陪护下,却是有惊无险。那真个是一路辛劳不容细讲,以后来往其它列国,路上情形与此大同小异,将不再赘述。

两地相距有四五百公里,路上走走停停,一个月上下才抵达朝歌。

13年间,孔子共到过卫国5次,这是首次。这次待遇还算好,卫灵公按孔子之前在鲁国的报酬给他“奉粟六万”,孔子喜出望外,一路的心累身苦当即被抛到九霄云外。不过,这种不愁吃穿的生活很快完结。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不比常人,对他来说吃饭是小事,他的目的是要找官做,以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他一直找卫灵公谈,想说服他给个官做。这样一来,卫国的当权大官就慌了,他们知道孔子有本事,如果被任用,他们的位子就危险了。于是他们不停地在卫灵公前说孔子坏话,还派人跟踪监视。

孔子见情形不对,感到在这找份工作比较难,就离开卫国前往陈国去了。

这次在卫国呆了10个月。

第2站,陈国,(公元前495年)。

前往陈国途中,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到了一个叫匡(在现在河南长垣县境)的小城。匡城主与卫灵公有仇,见到从卫城方向来的人就紧张,何况他们呼拉拉几十号背负短弓长剑的人!紧张戒备之时,孔子一个学生颜刻大声说,他以前曾与阳虎攻打过这里。匡城的警戒部队一听,这还了得,立即把他们团团包围在城门外,准备杀个片甲不留。因为阳虎此前带兵攻进匡城烧杀劫掠过,匡城人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吞活剥他,加上孔子又长得象阳虎,这不正好送上门的肥肉!孔子百般解释也没用。匡城调集了更多的兵马过来,孔子也感到这回是凶多吉少了,对弟子颜渊说道:

“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死后,天下的文化全集中在我身上了,如果老天想让文化灭绝,我死后,后人就没有文化了。话意可理解为:他还来不及将文化传给后人,如果就这么死在匡城,后世子孙就成了沒文化的野蛮人了!

这口气,也只有孔子敢这么说,我们这些后人知道孔子的霸气了吧!就算你要黑他,也是用他传下来的去黑!不服你只能做哑巴。因那时沒书,用竹子写字,一天也写不了几个字,直到十几二十年后,才由他本人及弟子编写了《论语》《春秋》《诗经》《解易》等竹书留传后世,而且同时代也没几本书,所以他说的可不是大话!

这次被围了五天,天不亡孔子,匡城人放过了他。但不允许他过城去陈国,只好返回卫国,路上共耗时一个多月。

第3站,卫国,(公元前495年)。

第二次到卫国,孔子迎来了一场艳遇,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孔子抛妻离子流落异国他乡,心有寂寞在所难免。他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所以,有点艳遇也不奇怪!

话说卫灵公有个美妾叫南子,上次已相互认识,很喜欢孔子,但沒有深交。知道孔子再次来卫国,心动之余采取了行动,一天趁卫灵公不在,召孔子进见,司马迁描述两人相见场景“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想想都是一场使人迷醉的相会!卫都城也就当今一个小县城大小,这事不久传到卫灵公耳里,卫灵公心想:好你个孔子,你寂寞跟我说啊,给你送几个过去不就行了,为什么偏要挑逗我的美妾,这不是要我难堪吗?但没证据不好明说,于是安排了一次羞辱孔子的出行:灵公与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这是表示孔子的地位比宦者还低,明着在全城人面前羞辱他!这就是“招摇过市”的来历。

既然公开翻脸了,不说安排工作做,说不定还有更难堪的等着孔子。孔子赶紧收拾行装匆忙往曹国而去。

这次仅呆了短短一个月。

第4站,曹国,(公元前495年)。

路过,末作留停,直穿曹国进入宋国。

第5站,宋国,(公元前495年)。

孔子这次在国外,都是一边找工作一边给学生上课,多数是在野外没有教室的地方。

进入宋国后,一天在路上见有一棵老树,树荫延展茂密,树下平坦阴凉,正适合讲课。于是一行人停下坐好,孔子开始给跟随的弟子讲课。课没讲完,听说孔子到宋国的宋国司马(掌一国兵权的最高首长)桓魋就带兵赶到,准备杀了孔子。

原来当时的宋景公要给孔子工作做,并在都城做好了迎接孔子的准备。桓魋听说后极力反对,怕孔子师徒来后取代他们的权势,但宋景公不为所动,执意相迎。这下桓魋急了,私自派兵出城去寻孔子,所以就出現了上文一幕。

桓魋见孔子弟子刀剑严阵以待,一时不敢痛下杀手,就叫士兵将大树拔断砍去,威胁孔子,叫他马上离开宋国,否则格杀勿论。

孔子心想,桓魋当时在宋国势大,好汉不吃眼前亏,工作不要了,先留命将来再说。于是离宋往郑国去了。

第6站,郑国,(公元前495年)。

往郑国途中,孔子一路心情低落,心想已出来两年了,这世道为什么工作那么难找?到了郑国境内,恍恍惚惚间竞然与他的弟子走失了。

孔门弟子慌忙四处打听寻找,其中子贡问的一个路人说:“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急往郭东门察看,果然是走失了的孔子,只见孔子全身雨湿,刁然而立,身影孤单,子贡不禁泪目。这就是“丧家之犬”的由来,可见孔子当年找工作的艰难,听来就使人心酸!

郑国没有收留孔子的意思,孔子心情更不好,不想久留,就往陈国去了。

第7站,陈国,(公元前495-493年)。

转了个大弯,绕过了匡地,这回孔子才真正到了陈国。

两年多来,吃尽了苦头也没找到工作。孔子心想,既然大官的工作不好找,人总得要吃饭啊!看来有小职员的工作也要将就将就了。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孔子在陈国做了什么官,只说“主入司城贞子家”。不过这次他吸取了此前教训,先是做了一些小官,以图陈国国君了解他后大用,所以一呆就三年之久。结局还是很失落,没有受到陈湣公重用。

这次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治国安邦之策:“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后来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历代君王的治术都大致遵循了这一古训。

陈是楚吴交争之地,很不安定,孔子有个说法叫“乱邦不居”,加上住了这许久也不被重用,所以就离开陈国再去卫国。

这次在陈国居时较长,达三年之久,也是出走五年多来第一次找到了工作。

第8站,卫国,(公元前493年)。

这次去卫国途中,经过匡城旁的卫国蒲城时,刚好遇上蒲城叛变卫国,搞独立。遂围捕孔子,但碍于孔子众弟子武力高强,拼死搏斗杀死多众,叛军惧怕后与孔子和谈,说只要孔子发誓不去卫国就放人。孔子见对方势众,只能发誓,之后叛军放了他们出了东门。出门不久,孔子见离叛军已远,就命大家急奔卫国。子贡不解地问:“誓言也能违背?”孔子说:“被威胁说的誓言可不遵守”。这个与现在的法律精神一致,屈打成招的不得作为证据。呵呵,看来孔子不象他的学生死脑筋,很灵活的!

这是孔子第三次到卫国,距上次近四年了。卫灵公老了,也不计较孔子南子艳遇之事了。但还是一如既往不用孔子,只是时不时找孔子谈天说地打发时间。

孔子退而叹道:如果用我,一年内政通,三年可称霸。无奈失意,空负通天才华不得施展之情溢于言表!

第9站,晋国,(公元前493年)。

以上这些小国都不给孔子工作做,孔子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就想到野蛮不文明之邦去找事做,之前他是很反感这些国家的。正好晋国中牟宰佛肸叛晋,想请他去一起打天下。但被学生子路阻止,沒去成。他生气地对子路说:

“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可知他当时找工作的急迫心态,怀才不遇的糟糕心情。

第10站,赵国,(公元前493年)。

去不成晋国,孔子改去赵国,刚走到黄河,就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助他立国的功臣,就不想去了,说了两句话。

一句“美载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抒发了他对自已波拆命运“时命不济”的无奈悲呜!

一句“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道尽了当时兵荒马乱、世道苍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景象!

无奈之下,只能回返卫国。

第11站,卫国,(公元前493年)。

这是第4次到卫国,这次卫灵公问了孔子打战用兵的问题,孔子说他沒学过。这也许就是孔子难找工作的要害吧!战乱时,谁又会给不懂打战的人高位呢?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了!

这么一问,孔子知道自己在卫国永远不可能找到工作了,更离开再次去陈国。离开不久,卫灵公就死了。

第12站,陈国,(公元前493-490年)。

这是第二次到陈国,在这里又居三年,还是不得重用。期间,赶他出国的季恒子死,随后,孔子学生冉求被鲁国召回,也把孔子的心带回了遥远的故乡。不觉间在外奔波了六七年,工作没着落,一事无成,游子已身疲心累,开始想回家了。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去了蔡国。

这次在陈国又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是他此次外国求职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此后再未到过。

第13站,蔡国,(公元前490年)

到蔡国也没找到工作,这年秋天,用计联合季氏赶他出国的齐景公死。第二年,他离开蔡国去叶国。

第14站,叶国,(公元前489年)。

叶国属楚地,楚附属国。此国虽小,国君叶公还算勤奋有为,政序井然,人民安乐。见孔子那么老,又不知孔子人怎样,没有任用他。

孔子听说后大为不满,自我评价自己说:“我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励志之语,流传后世。

后来他的弟子又说叶公整天叫人画龙雕龙,不务政事,这就是“叶公好龙”的来由,事实却并非如此。

不久,离开叶国返回蔡国。

第15站,蔡国,(公元前489-487年)。

这是第二次到蔡国,期间,被循世的道家学者笑话他追名逐利,孔子驳辩称,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去生存,如今天下无道,所以要有人出面去改变它。这就是道儒两家对待现实社会态度的根本区别。

这次在蔡国呆了三年,无所事事之时,楚国派使者请他去做官,孔子应约而去。陈、蔡两国听说后,怕对两国不利,共同派人把他围了起来,不给他去,还把他们的粮草抢走。这些个小国自己不用孔子,又怕孔子到大国做官对其不利,真是悲哀!后来,楚昭王派兵解围,孔子一行才得脱困。

第16站,楚国(公元前486年)。

在楚国,还是如他国一样,原来的重臣都说孔子坏话,楚王犹豫之下没有用孔子。

孔子无语了,静静地听着楚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歌声悲催,心也更凉,罢了罢了,不找工作了。

心灰意冷的孔子,默默地离开楚国,这年,他已63岁了。

第17站,卫国(公元前486-484年)。

离开楚国去哪里呢?孔子四顾茫然,过往这些年的磨难,使此时的他雄心不再。想想还是到卫国吧,那里离家近,一旦鲁国解除禁令,回去也快。

这是他第五次到卫国,也是最后一次。

居两年多,鲁国解除了禁令,孔子终于得归故里。

至此,孔子的求职历程划上了句号。自五十五六岁离家到六十八九岁回家,历时十三四年。

回国后也没再被任用,于是潜心治学,不再关心政事。治学所得,硕果累累,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写《十翼》解《易》。其门人整理他的教学谈话编为《论语》留传后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年七十三。

三、启示

自公元前496年开始至公元前484年结束,孔子找工作共历时13年,计17站8国,其中5次到卫2次到陈2次到蔡。在卫国前后约3年多,陈国前后6年多,蔡国前后3年,其余1年在余下六国度过。可怜他老人家,一份如意的工作都没找到,悲乎!

每一次回顾孔子的列国之行,都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他的艰辛他的智慧他的追求他的坚韧不拔,无不深深感染着后人。

孔子孜孜不倦,梦想用他的理论改变春秋时代分崩离析、动荡不安、四分五裂的社会,但终其一生也未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目标。为什么?这有他理论的缺陷、他个人的缺陷和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原因,从来沒有一种理论是能“包治百病”的!

他的理论探索成果,他实现政治抱负的强大意志,从精神和政治文化层面上给了后世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主要参考书目:《史记》,《中国哲学史稿》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推广他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走访了不少国家。因而也诞生了一个词—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去了山东和河南,为何被骂“若丧家之犬”?

孔子“周游列国”

凡是都有其两面性,一面是正面积极的态度,一面则是负面消极的观念。不仅仅是孔子,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就连孔圣先贤都会遭次“待遇”何况大多数的人呢?存在即合理、诸子百家诸多学说难免也有其冲突。

墨家与儒家对于墓葬与葬制就有着许多的矛盾点,百家争鸣,也是一种文化的革命,孔子走这么一遭不也是布道、宣讲自己的学说、学术观点吗?而那个时候声音太多、观点太多,各国都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治国安邦之道、从法、从儒、从道各有其说以及其观点。

孔子学说也并非任何国、任何人都接受,他也仅仅代表他孔子“集团”的儒家观点,并非代表社会与文化的统一,所以产生怎样的言论都是正常的。

周游列国.随遇而安.情海翻波这几个词什么意思求解答?

1、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2、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3、感缉阀光合叱骨癸摊含揩情起了波澜。

周游列国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