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包举宇内作谓语、定语;用于政治等。
1.圣人欲包举宇内,横扫八荒,蚁民野夫,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累白骨而成圣人之名。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3.就是始皇大帝也不忘在泰山的崖壁上刻上他包举宇内的功勋。
4.……秦孝公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5.当是时,中原动荡,各地豪杰竟起,便是边塞各族,也都难免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6.天才术师妄想包举宇内,统治天下。
7.秦孝公占据了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窥伺着周朝王室以图夺取政权,心怀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意图,有着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
8.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荒之心。
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0.包举宇内,席卷四海,并吞八荒,横扫六合,终成帝皇之业,见不世威名,华夏的统治者,天地间的不朽名君,“始皇帝”。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扩展资料: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包举宇内的举的意思是用双手托起、拿起、抬起的意思,包举的意思就是像对待包裹一样举起来,包举宇内的意思就是把天下像包裹一样全部占有,宇内是天下的意思。包举宇内出自贾谊的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成语】: 包举宇内 【拼音】: bāo jǔ yǔ nèi 【解释】: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
并吞天下,占有一切。【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近义词】:囊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