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
《尚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主谓式;作谓语;指功败垂成。
1.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决定成功的是细枝末节,崩溃大堤的是小小蚁穴,功亏一篑的是无心忽略,遗憾终生的是擦肩而过,平凡与不凡只有一字之隔。复活节,让我们脱胎换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的正确。祝您成功。
3.乔榧敝?拢??泳谷淮蛄烁鏊澜幔?饧由?嘉靖皇帝只剩下最后一丝血皮的时候,队里面有队友见事情不妙临时退团,以至于功亏一篑。
4.陕西的灾民越来越多,反贼的背信弃义使得所有的成绩功亏一篑。
5.还不是拿你狂师兄没办法,虎魄真形果然不愧是奇门道法,我凭着这火凤如意配合举火焚天的法术还是功亏一篑。
6.奥运是场盛会,比赛难能可贵,不能前后追尾,那会功亏一篑,莫要互相挤兑,心态才是绝对,任他奋勇猛追,中国健儿一队,终是坚不可摧!
7.正因为“知行合一”难,才有战争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覆军杀将;马谡败走街亭,功亏一篑。
8.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9.功亏一篑、功败垂成、铩羽而归啊。
10.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在这种中庸取向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中实施自主创新,会使创新活动因重重阻力而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读音][gōng kuī yī kuì] [解释]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例句]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因她的疏忽,终于~。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功亏一笨多指不成功而功亏功一贫是有欠缺
意思是差一筐沙石就堆积成山了。比喻事情差一点努力就成功了。有的人做事情不成功,经常是只差一点点最后的努力,结果一放弃就前功尽弃。
最后一点努力,经常是最困难的时候,需要最后的坚持毅力,胜利往往是在危难时刻考验着人的持久力。所以,胜利掌握在坚持到底的人手中。
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功亏一篑,读音gōng kuī yī kuì出处: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近义词:功败垂成、一无所得、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反义词:大功告成、善始善终、坚持不懈例句: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
1947年12月,已经杀入豫西的陈赓兵团奉命与华野陈唐兵团协同,联手破袭平汉铁路,以切断中原之敌的交通大动脉,12月13日,陈赓兵团以有力部队奇袭漯河,仅用两小时便攻克城池缴获大批辎重,光军鞋就有60万双以及汽油1万余桶。与此同时,华野陈唐兵团胜利攻克许昌,再获大批军需物资,两个交通要点的失守,极大地震动了南京方面。
然而在大别山的白崇禧集团、在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都无兵可调,老蒋只能就近调动李铁军的第五兵团增援平汉线中段,该兵团兵力并不充裕,仅辖被歼后重建的整编第3师和刚刚调来的川军整编第20师。陈赓与陈士榘会商后,决以诱敌深入的战法,故意吸引第五兵团部和整3师北上,然后在野战中全歼这股宿敌,因为李铁军所部自陈赓兵团南渡黄河起,就一直与我军纠缠。
(陈赓与陈士榘将军)
现如今的“平安夜”这一天,李铁军兵团部率整3师进至金刚寺、祝王寨地区,敌人认为距离我军尚远,没做什么布防就安营扎寨休息了,而我两个兵团的各一个纵队,已经秘密接近了该地,其中陈赓兵团目标为祝王寨,陈唐兵团目标为金刚寺。12月25日深夜,两个纵队以奔袭数十里的速度到达预定位置,随后突然发起攻击,李铁军的部队顿时乱成一团。
战至黎明时分,敌第五兵团部及整3师大部共9000余人被歼,兵团参谋长被俘,黄埔一期的李铁军仅带少数卫兵逃跑,两个陈兵团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为扩大战果,我军掉头扑向正在赶来的整20师。然而杨干才非常狡猾,闻知整3师被歼后,第一时间命令部队钻进了河南确山县城,同时加固工事以防止可能被围攻。
(陈赓和粟裕将军)
整20师下辖两个整编旅19000余人,部队中老兵较多,战斗力着实不弱,又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是个难啃的骨头。12月28日,陈赓和陈士榘指挥部队包围确山,商定由陈赓统一指挥中野九纵、华野三纵和四纵攻城,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有点草率,因为攻城主力为华野部队,而陈赓将军对三纵、四纵的部队情况和战斗风格并不熟悉。
战斗从一开始就趋于激烈,华野四纵在夺取城东制高点670高地时,遭到川军多次反突击,经过两昼夜激战才拿下山头,伤亡却高达1500余人。而华野三纵在攻击北门时也很不顺利,遭敌密集火力杀伤,中野九纵负责攻击城西南,由于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兵力,攻击也陷于停顿,打到30日深夜,仍然未能完成纵深突破。
(整20师杨干才)
1947年的最后一天,陈赓和陈士榘决定投入预备队三纵8师参加攻城作战,激战经日,终于有所进展,不出意外的话,整20师被歼也就在两到三天之内。然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老蒋的严令下,白崇禧不得不同意整11师北援,装备精良的胡琏部队推进很快,已经到达确山以南的正阳地区,并与负责阻击的中野一纵交火。
鉴于平汉路破袭战已历月余,各部伤亡较大且甚为疲劳,为避免陷于被动,陈赓、陈士榘下令撤出战斗,确山围歼战由此功亏一匮,让川军这支劲旅逃脱了覆灭的命运。淮海战役后期,最后一支从华中来援的敌军,正是这支部队(番号恢复为20军),也是该军接应到了逃跑的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倒是挺够意思。
(粟裕和陈赓将军)
战后,陈赓对未能从速歼灭整20师非常内疚,根据华野的战斗总结,确山战斗主要是三纵没有打好,未能第一时间以主力8师投入战斗。另外也有客观原因,即陈赓与华野各纵的临时通讯不够顺畅,两个野战军部队之间互相谦虚互相客气,所以在用兵时存在顾虑,致影响了战斗决心。实事求是地说,既然以华野两个纵队为攻击主力,由陈赓将军担任攻城总指挥,是不太合适的,毕竟建制不同。
整20师在确山顽抗能够免于被歼,在当时的蒋军中可是不多见,所以白崇禧亲自“劳军”。不过这支川军精锐仍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在后来的渡江战役中,华野25军、27军兵锋直指芜湖,在此防守的第20军在攻击下土崩瓦解,很快即被全歼,终于给功亏一匮的确山战斗划上了园满的句号。
1949年4月24日,20军军长杨干才率残逃到芜湖附近的湾沚时,身边只剩汽车两辆和卫兵数人,眼见突围无望,于是拔枪自杀。
(陈士榘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