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宋 陆游《雍熙请机老疏》:“山宿山行,平日只成露布;刀耕火种,以今别是生涯地。”
刀耕火种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原始农业耕作。
1.有些偏远地区,至今还在刀耕火种。
2.我们终于告别了刀耕火种,翻开了农业技术革命新的一页。
3.在本世纪初,世界上仍有一些落后地区还处在旁行斜上,刀耕火种的阶段。
4.原始社会虽然人人平等,但刀耕火种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挨饿受冻的时候很多。
5.那个偏僻山区,过去是刀耕火种.
6.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方式耗尽了土地的肥力。
7.他们渔猎和刀耕火种的习性通常会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
8.刀耕火种,结绳记事,被外人称为“俅扒”“俅人”,直到1952年才有了自己的族称。
9.后为一刘姓夫妇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砌石为墙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
10.通过旅游活动与展示,客人们可以体检到田纳西1799年前,刀耕火种的生活状况.
刀耕火种:
释义一种原始的 耕作方法。把地上生长的草木砍倒烧成灰作肥料,就在烧后的地面上挖坑下种。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区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就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方式种植栗、黍,云南也早在公元前1260~1100年的商朝后期新石器时代就用此法种稻。战国时期云南土著民族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公元前l世纪以后,随着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区刀耕火种逐渐减少,但边远山区仍保留此种耕作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由石刀、石凿、石斧、木棒进化到铁制刀、锄、犁,种植作物由单一的稻谷演变为稻、玉米、豆、杂粮乃至甘蔗、油料经济作物,耕作方式也随之由刀耕火种、撂荒发展到轮耕、轮作复种和多熟农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