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假道灭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灭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灭虢
  • 假道灭虢的读音jiǎ dào miè guó
  • 假道灭虢的繁体叚道滅虢
  • 假道灭虢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假道灭虢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假道灭虢的年代古代成语
假道灭虢的解释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道灭虢的出处

《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假道灭虢的用法

假道灭虢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假道灭虢的典故

  •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历史上除了假道灭虢,后世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当然有了。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在解决了北宋内部李筠,李重进节度使叛乱后,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在赵匡胤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之后,统一战争的突破口很快就出现了,就是利用这个突破口,赵匡胤用类似假道伐虢的方法,一箭双雕消灭了南平,武平两个割据政权。

南平,武平都是五代十国之中的十国之一。

一、基本局面

962年9月,武平国主周行逢病死,11岁的周保权即位。衡州刺史张文表趁机发动叛乱,一举拿下潭州(如今的湖南长沙)。武平首都朗州(如今的湖南常德)也面临着被占领的威胁。

周保全在臣子们的建议下,主动向南平国和北宋求援,但是周保权不知道,这一波引狼入室了属于是。接着在11月,南平国主高保勖也很巧的病死了,高继冲即位。

面对着武平,南平国主的相继去世。赵匡胤知道统一天下的突破口就在眼前。先南后北的战略,就要从消灭荆(南平)、湖(武平)上开始实现。

赵匡胤派卢怀忠去南平刺探消息,卢怀忠从南平归来之后说:

“南平的军队虽然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总兵力不超过3万。虽然粮食收成不错,但是因为当官的横征暴敛,百姓们心怀不满。此时出兵,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

赵匡胤闻言大喜,决定趁着南平,武平国丧期间出兵,一箭双雕。以借道为名消灭南平,以援救为名,消灭武平。

二、假道灭南平

963年正月,赵匡胤回复武平派来求救的使者,同意出兵援救。并以要平定武平张文表叛乱的名义向南平借道,同时要求南平国君高继冲派出3000名水军援助他攻打潭州。

随后,赵匡胤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使李处耘为都监,领十州兵力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

对于北宋借道的要求,南平的君臣们持有两种态度,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赵匡胤的险恶用心。所以兵马副使李景威认为:

“宋名为借道,实为效仿假道灭虢的故事,所以应该在荆门埋下伏兵,攻其不备,击退宋军,打消宋用兵的念头。”

而节度判官孙光宪等人认为:

“宋军极其的强大,肯定能轻而易举的平定武平国张文表叛乱,之后还能消灭武平,顺带地将南平也灭了,这是大势所趋,抵抗什么,不如躺平,早点投降,还能让治下的百姓免去战乱。”

高继冲同意了孙光宪等人的建议,不做任何抵抗的准备。就等着北宋军队到达,顺水推舟的投降。

李景威因为高继冲没有采纳他在荆门埋下伏兵袭击宋军的建议,回去之后就自杀了。

2月,宋军驻扎进襄洲。高继冲为了确认宋军是否真的有通过借道的名义来吞并南平的想法,主动派遣使者以犒劳军队的名义,前往宋军军中探听消息。

2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碰面,慕容延钊热情接待了南平使者,暗中则让李处耘率领着数千骑兵趁夜抄小路袭击江陵。

此时的高继冲还在等待着使者回来,突然得知宋军已经到来。立即惶恐地领着人到城北15里处迎接李处耘。李处耘让他在原地等待着慕容延钊大军的到来,自己领着兵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的重要地点。

眼见大势已去,高继冲只好主动提出投降。

三、水陆并进,拿下武平

兵不血刃解决南平之后,慕容延钊征调了南平军队中的一万余人,合兵向武平进发。

与此同时,武平的张文表叛乱已经被武平将领杨师璠指挥军队平定,并且叛乱已经平息的消息已经被武平君臣传达给北宋。

但是北宋军队仍然朝着朗州进发,武平国主周保权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非常的惊慌,召集了群臣谋议怎么应对。

观察判官李观象认为:

“南平已经被高继冲拱手献给赵匡胤,张文表已死而宋军仍然在前进,很明显是意在消灭武平。然而武平国力衰落,肯定是无法抵抗,不如早做投降的打算。”

指挥使张从富等人喷了一顿李观象之后,派兵严守关隘,并且将船只悉数凿沉。

慕容延钊派遣阁门使丁德裕前往招降,张从富严词拒绝。赵匡胤亲自派遣使者劝降,周保权也在张从富等人的支持下不做理会。

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慕容延钊将宋军分为陆路,水路两路大军。水路在指挥使谢晖和都监武怀节带领下进攻岳州(如今的湖南岳阳),陆路则直攻朗州。

2月末,北宋水军在三江口(如今的湖南岳阳北)大破武平军,缴获七百余艘战船,歼灭武平军四千余人,接着攻占岳州。

陆路由李处耘为前军,慕容延钊为后军,三月初抵达澧州。武平张从富领兵镇守此地,被宋军击溃,张从富逃往朗州。

宋军接着占领朗州,擒杀张从富,活捉周保权,9月末,慕容延钊派兵将领着武平部分军民逃匿在深山老林之中的武平大将汪端擒杀,正式宣告湖南平定。

四、战略意义

宋军消灭南平和武平之后,赵匡胤立即派出官员安抚两地的百姓,并给高继冲,周保权及其部下分别授予高官。又多次减免两地的赋税,很快就稳定了局势,获得了民心。

宋军作战成功的原因,在于能够抓住时机,假道灭虢。武平和南平虽然都很弱小,但二者唇齿相依,如果联合抵抗的话,宋军必定会劳师费力,付出较大的代价。

赵匡胤先以借道为名,趁着南平骑在墙头观望的时候迅速兵临城下,兵不血刃拿下高继冲。

又在武平内部对于战还是降摇摆不定的时候,水陆并进,一举攻占武平都城朗州,从而迅速吞并两国。

从北宋先南后北的战略上来看,消灭南平,武平的胜利意义极大,一是振奋了宋军的斗志,二是使北宋的触角深入长江以南,占领战略要地,左可攻占南唐,右可进军后蜀,南面通向南汉,成功切断了后蜀与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为后来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平定南唐奠定了基础。

在先南后北的战略上看,可以说是抓住了战略全局的枢纽。

晋国为什么要假道灭虢国?

“假虞灭虢”是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说的是春秋初期,晋国君主晋献公想要灭亡虢国,可是中间隔着虞国,于是就向虞国国君行贿,虞国同意晋国借道。晋国在灭了虢国后,再返回的路上,顺道灭了虞国。

虞国出人才,宫之奇、百里奚都是,只可惜愚蠢的愚公贪婪、听不进反面意见,结果落得了个国破家亡,战国中期的魏惠王和他倒是颇有相似之处,实在是令人惋惜。

一般读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可是反过来想一想:晋国为什么要灭虢国呢?

一、虢国充当周天子的打手,招人恨

整个西周时期,虢国君主都在周王室任职,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春秋初期,周王室的政治格局延续了这种局面,虢国公继续在周王室任职。

公元前720年之前,周平王主要依赖的是郑武公、郑庄公父子,郑氏父子领着周王室的军队耀武扬威了几十年,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好处,这就是郑国崛起的原因。周天子不愿意郑国过分壮大,就想让虢国公分担一部分郑庄公的职权,由此可见虢国当时是多么的风光。

虽说此举遭到了郑庄公的激烈反抗,但虢国公也就此在周王室站稳了脚跟。那些年,周天子想讨伐诸侯,主要仰仗的就是虢国军队,比方说在“曲沃代晋”之中,虢国军队奉天子号令,攻伐过曲沃军好几次。

晋献公的先祖为了取得周天子的认可,不得不委曲求全,革命成功后,将晋国公室几百年的积累统统送到了洛阳。几百年的积累啊,绝对是一大笔财富,能不心疼吗?越是心疼,就越是很周天子的打手虢国。

二、虢国收留晋国公子,和晋献公对着干

晋献公上位后,害怕晋国的那些公子也学着他的老祖宗,和中央政权对着干。在大臣士蒍的建议下,决定将他们一网打尽。

有一部分公子比较精明,逃到了虢国,虢国曾为此事讨伐晋国。

曲沃庄伯的这些后代,是晋献公的心头刺。虢国不但收留了他们,居然还敢为他们出头,和晋献公明目张胆的对着干,缓过劲儿来,晋献公能不修理他们吗?

当时虢国的国君还很昏庸,整天打着天子的旗号胡作非为,招来了很多诸侯的不满。晋国攻打他,没有哪个诸侯愿意为他出头。

就这样,经过两次“假虞灭虢”,晋国最终灭了虢国。

三、虢国是晋国迈入中原、堵截秦国的重要关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晋国想往中原发展,虢国、虞国刚好挡住道;秦国还在雄心勃勃地向东发展,倘若晋国不灭虢虞,那么这条要道就要落入秦国的口中。一旦秦国吞并虢虞,那么晋国就会被困在山西盆地,再想发展就难上加难了。

反过来,晋国控制了这条要道,就能把秦国封锁在西边,杜绝秦国染指中原的想法。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晋国这步棋走得非常好,晋国(后来的韩、魏)牢牢地握着这块地,这一封锁就是400多年,直到秦昭襄王时期,才彻底打通这条道,可见虢虞之地是多么的重要。实际上,当初封他们到这里,就有替周王室守卫国都的目的。

既有历史、现实仇恨,还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晋国就灭了虢国。

假道灭虢可以取哪些名字
假道灭虢的近义词
  • 【发音】jiǎ tú miè guó
  • 【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更多虢字结尾的成语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