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骇人听闻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这张一千法郎的钞票经过大家议论夸大以后,在圣马塞尔葡萄园街一带的三姑六婆中就引起一大堆骇人听闻的怪话。
2.与清风剑法的源清流洁一样,是直线攻击的技能,但是伤害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一拳之下,都是千数伤害,这简直骇人听闻。
3.三七年十月十二日,日军在距离南宫县不远的藁城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镇惨案,二千五百人的集镇,竟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残杀。
4.她喜欢梳一种坚挺的发式,先硬硬地竖起来,再向后披垂,这种马尾发式在过去是骇人听闻的。
5.四年前的一天晚上,老板单独请他吃饭,说出了修车行骇人听闻的赚钱之道假造车祸,骗取保金。
6.江晓月回过神来一想,要是李思进能够与徐美丽和平共处,虽然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可是无论对于班级,还是对于自己,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7.由于那时候的罗马人很少采用避孕措施或者缺乏有效的避孕措施,那时候的杀婴行为也不像今天这样骇人听闻,一等孩子降生,她们就杀死了这些婴儿。
8.虽然如此的非刑杀人称的上是骇人听闻,只是仗杀到也都称不上冤枉。
9.富豪心下不满,大言贵市治安之差,骇人听闻,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0.这些个年代的银行家行为骇人听闻,往往完全忽视财政的安全性,但是一般而言,金融系统的严重损坏都由合法行为造成。
1)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声母为h、r、t、w,韵母为ai、en、ing、en。
2)耸人听闻: sǒng rén tīng wén,声母为s、r、t、w,韵母为ong、en、ing、en。
3)危言耸听:wēi yán sǒng tīng,声母为w、y、s、t,韵母为ei、an、ong、ing。2、意思不同1)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2)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3)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3、出处不同1)骇人听闻: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释义: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些年出了各种怪论,让人感到非常吃惊,也蛊惑人心。2)耸人听闻: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释义: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起那史册上的朱云拿剑和李膺破柱的程度,更加使人感到震惊。”3)危言耸听: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4、用法不同1)骇人听闻: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2)耸人听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3)危言耸听: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夸大事实吓唬人。
骇人听闻是一个成语,读音是hài rén tīng wén,出自《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
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人是非常可怕恐怖的事情,听闻是知道了这件事情。
三个词的形容范围和形容程度都不一样。 惊世骇俗的程度最深惊世骇俗:“一般人感到惊骇”,范围很大,从“世”可以看出来了 是中性词 骇人听闻:“真实的事情使人听了十分震惊” 是贬义词 耸人听闻:“捏造的或夸大的事使人听了十分震惊” 是贬义词
1.意思 骇人听闻:是“夸大事态,制造谣言,使人听了感到惊异”的意思,多指一种行为,主要用定语。 危言耸听:是“故意说些夸大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的意思,多作谓语。
2.意义 骇人听闻:指的是残暴、惨毒、卑劣的事实。“所指的是“坏到使人吃惊的程度”的坏人坏事。 耸人听闻:指的是歪曲、捏造、无中生有的“事情”,或者是夸大的事态、歪曲事实的言词,所指的事实本身不一定是坏的。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汉语成语,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出自《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
耸人听闻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ǒng rén tīng wén,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出自《野叟曝言》。
情感色彩不一样,前者是有使人惊讶,害怕的意思,而后者是觉得难以想象,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