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诗经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逃之夭夭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1.他实在是无计可施,只好逃之夭夭。
2.赌徒一听到警察来了,马上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3.见我军发动猛攻,敌人立即逃之夭夭。
4.他不但酒醉驾车撞倒路人,在铸成大错后居然还逃之夭夭,真是罪无可赦!
5.喽罗们看到头头逃之夭夭,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了。
6.南郭先生弄虚作假,冒充吹竽手,最后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下场。
7.他知法犯法,丢了乌纱帽,逃之夭夭了。
8.敌人在我面前,不是逃之夭夭,就是一败涂地。
9.我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早就逃之夭夭了。
10.我转身去看那些孩子,但已无影无踪,他们全都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一词中"夭夭"的意思是茂盛艳丽。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释义:逃之夭夭的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例句:喽罗们看到头头逃之夭夭,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了。
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 处】《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这里就是最初的意思。 后因“桃”、 “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