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莼鲈之思是什么意思

莼鲈之思是什么意思

莼鲈之思
  • 莼鲈之思的读音chún lú zhī sī
  • 莼鲈之思的繁体蒓鱸之思
  • 莼鲈之思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莼鲈之思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莼鲈之思的年代古代成语
莼鲈之思的解释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莼鲈之思的出处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莼鲈之思的用法

莼鲈之思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莼鲈之思的什么意思?

莼鲈之思 [chún lú zhī sī] [释义]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出处]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莼鲈之思的典故?

西晋张翰见秋风起,突然想到故乡吴郡的莼羹、鲈鱼脍,心想怎么能够舍弃朵颐之快跑到千里之外呢?于是立刻还乡,这就是西晋张翰“莼鲈之思”。

莼鲈之思的诗句?

吴江

宋· 张先

春后银鱼霜后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游吴江桥

明·王世贞

吴江长桥天下稀,七十二星烟霏霏。

桥上酒胡青帘肆,桥边浣女白苎衣。

桃花水涨月初偃,莲叶雨晴虹欲飞。

北客风尘初极目,倚阑秋色澹忘归。

《舌尖上的中国3》中提到了“莼鲈之思”。这个成语有什么典故?“莼鲈”究竟指的是什么?

莼鲈之思中的鲈,是指的鲈鱼

太平广记》记载:

“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浸渍讫,布裹沥水会尽,散置盒中,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鲙,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鲙,东南之佳味也。紫花碧叶,间以素鲙,亦鲜洁可观。”

鲈鱼虽小,名气却大。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我们从小就熟读的: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诗云:

“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我家里有人喜欢吃清蒸鲈鱼,那都是菜场上买的养殖的,虽是鱼肉雪白细嫩,但是,因为肉厚,很难入味,加之经常吃,所以成了我最怕吃的一道菜。我常常怀疑,鲈鱼真的就那么美味吗?

有个著名的对联称“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鲈鱼四腮,独处松江一府”,所讲的鲈鱼,是松江府的四腮鲈鱼,我只看过,没有吃过,也就巴掌大,只能吃个意思。我常常想,我之所以不觉得鲈鱼好吃,恐怕就是因为没有吃到过正宗的四腮鲈鱼的缘故。

然而,古人却很推崇鲈鱼。说鲈鱼好吃,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还是“莼鲈之思”。说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为人纵放不拘且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一天,有个叫贺循的人奉命前往洛阳,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阊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一见如故。

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那句名满天下的话是:“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其实,不久后,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因为弃官,因而幸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了时机。

但无论如何,莼鲈之思代表了一种听从内心召唤的洒脱,成了乡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成为吃货们认为的天下至美。陶振《汾湖赋》写了“春水桃花之鳜,秋风莼菜之鲈”,意思是说,张翰的鲈鱼跟张志和的鳜鱼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味绝天下。而莼菜,也被后人认为,和鲈鱼也是绝配。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得此鱼已很少见。

莼鲈之思中的莼,是指的莼菜

对于莼菜,古人也是赞誉有加。

莼菜有两个最有名的典故,都收入《世说新语》。《识鉴》说张翰在洛阳作官,思念起家乡的莼羹、鲈鱼脍,于是就以此作为托词,翩然而归。

《言语》则记录陆机和王武子的对话,王武子对陆机夸赞羊酪,认为没有比它更好吃的了,陆机则答道:“有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耳。”用现在的话说,陆机把莼羹引为天下首美,莼菜由此一炮而红。

莼菜以前是野菜,明末清初才被驯养成家味。苏州太湖东西山、杭州西湖、萧山湘湖、松江三泖都以出产莼菜闻名。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饱含胶原蛋白,且鲜美滑嫩,是珍贵蔬菜。

采莼多在晨光晞微之际,春寒料峭时,揎臂赤足,辛苦劳作。吴时德有《采莼歌》咏道:

“采菱采莲儿女情,年年不断横塘行。独有西山采薇者,千秋谁得同芳馨。我今采莼太湖沚,紫丝牵向清波里。任尔渔郎笑我为,野鸥亦渐成知己。归来月下放歌频,一片幽心照古人。”

从配图来看,站在没膝的水里、趴在船上采莼,真的很辛苦。而且,民谚这样说:“摘老菱当心触刺,采莼菜当心滑脱”,滑滑的莼菜比老菱更难采摘。

莼菜似乎也有张翰的高洁。《齐民要术》里这样描述:

“近陂湖者,可于湖中种之;近流水者,可决水为池种之。以深浅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叶多而茎瘦。莼性易生,一种永得。宜净洁,不耐污,粪秽入池即死矣。种一斗余许,足以供用也。”

可见,莼菜对水质的要求颇高,易植而难得。

诗人吃了莼菜,常常以诗歌唱和。白居易诗云:“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轼则说:“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还有陆游的“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

说来不好意思,我对莼菜却提不起兴趣。水芹也能炒着吃,也能汆汤,藕也能蒸糯米藕来吃,可以切丝和辣椒丝炒着吃,甚至可以炖排骨汤,但是,莼菜似乎就只能做汤、做羹,而不能炒来吃、酱着吃、卤着吃、包饺子吃。所以,在我的字典里,莼菜太淡而无味了,一如寡淡的鲈鱼。

去年,我去苏州东山,就是卢熊在《府志》里说的:“(莼菜)今出太湖中西山之消夏湾、东山之南湖滨,东山尤甚”的东山。到了地头,朋友招待吃了太湖三白、莼羹,因为是早上才捕捞的,所以,异常鲜美,虽然还是寡淡,但是,终因心生感激而别有一份滋味。

这时候,静下心来品味,才觉得《图经》里说:“莼乃菜之上味”不虚。而袁宏道在《湘湖》中对莼菜的描绘更是浮现眼前,别有趣味:

“其根如符,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虽然我的舌头不认为鲈鱼、莼菜可以成为至美,但是,难以否认的是,历史上这两样都被列为贡品,想必是好吃的,只是我还没有吃到好的。

据说乾隆帝下江南,每每必以莼菜调羹进餐。有吃货考证,这个说法夸张了:皇帝吃饭,一个菜进食不得超过三箸,若是超过,旁边侍立监督的大太监就会喊一声“撤——”,完了,这道菜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在餐桌上露面了。

也许,品尝莼菜,还要一份超然的心境才行。我最佩服李渔《闲情偶寄》里说的:

“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清虚妙物,这是上升到怎样的高度啦!暂且把莼菜好吃与否,当做一桩公案,此生还很长,不必太匆忙,也许以后有机缘,能有个恰当的认识,或是境界有提升,能吃出莼菜的无上妙味吧。


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分享,作者:尽色视界

欢迎使用【讯飞快读】,制作精彩原创音频内容。

有谁知道莼鲈之思的典故(150字左右)?

据《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后来被传为佳话,演变成"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莼鲈之思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