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胡服骑射
  • 胡服骑射的读音hú fú qí shè
  • 胡服骑射的繁体胡服騎射
  • 胡服骑射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胡服骑射的结构联合式成语
  • 胡服骑射的年代古代成语
胡服骑射的解释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胡服骑射的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胡服骑射的用法

胡服骑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胡服骑射的典故

  • ”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却说赵武灵王一心想着发奋图强,他对谋士楼缓说:“我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边有燕国、林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部族。如果不发奋图强,加紧军事装备,武装国防军 队,随时会被邻国偷袭过来。要发奋图强,就得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宽袖口,干活打仗,都木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子,行动方便灵活。 我打算仿照朗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谋士楼缓听了很赞成,他说:“咱们仿照胡人的服饰,就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赵武灵王说:“对呀!咱们打仗全靠步兵,进攻冲锋缓慢,就是打败游牧族骑兵,在追击的时候,他们骑马跑得快,很难追上他们;即使马拉城车,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们;但是,我军又不会骑马打仗。要想学习胡人的服饰,就得学习朗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改革议论一经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只得再找军事将领肥义商量,说:“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军队的服装和装备,可是,有人反对,怎么办?’明巴义将军表示支持,说:“服装与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担心几个人的反对?”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改革而反对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会赞成军事改革的。”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身穿胡人的服装,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油,穿着胡服,都吓得了。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讲述一遍。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 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丢脸么!有一个顽固派老臣,名叫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守旧,十分顽固。他不但反 对,而且在家装病不上朝了。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拦,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地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赏给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会上,文官武将一见老将赵成也穿起胡服来上朝了,都没有话说,只好改穿胡服了。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次年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队打败邻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从此兴盛强大起来,可以对付当时的霸主国了。

求,胡服骑射,的译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日:“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日:“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日:“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 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 ,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 -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

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

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

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

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

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

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高(ha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部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

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部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

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胡服骑射表现的是什么精神?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自《资治通鉴》,主要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胡服骑射多少年?

公元前306年,春秋战国时期四战之地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所推行。效仿北方的胡人服装,推进骑兵战术,培养了相当一批优秀将领和士兵。如廉颇李牧赵奢等。赵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大国,成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最大对手。为后世所称赞为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为什么国力变强?

主要因为:

1,骑兵需要马匹,马匹需要吃草料粮食,骑兵还需要大量的皮革制品,则牧业得到大力发展。

2,骑兵的兵器要求较好,铁器又占有很大比例,冶铁也得到大力发展。

3,骑兵的军营等物资,使纺织业得到发展。

4,胡服骑射融合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加强了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沟通,逐渐的消除或降低了一些民族差异,使全国更能团结一心。

胡服骑射改革详解?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改革

胡服骑射是古代君王赵武灵王赵雍的改革。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详解:“胡服骑射”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代,赵国提倡“胡服骑射”,当时并没有发明马镫,如何骑射?

关于马镫何时出现中国,说法不一,比较保守的说法是晋代,因为有一个骑马雕塑有马镫。

尽管这是事实,但是不能代表,晋代是最早发明了马镫的时代。

如果仅仅按照制造来说,一个马镫能用多少时间发明呢?


问题是,一项发明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成熟。例如,铸造工艺,铁器的普遍使用等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骑马与骑马用于战争不当一回事。因为军事行动的骑马,不是骑马者自己能够决定速度快慢和路途长短的,这就必须要有马镫这样的军事保障。

“胡服骑射”是什么回事?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这不是问题。问题是“骑射”是怎么回事?历史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骑马主要是为了军事行动的提速,这速度提高了,武器不能发挥作用了,你想想骑马还有意义吗?


骑马其实很辛苦,短距离还可以,长距离,骑久了根本受不了马上的颠簸,特别是没有马鞍和马镫,真的不如徒步行走。所以,赵武灵王时代应该有“马镫”。

有的朋友说是用绳子,肯定不行,因为绳子无法保证有一个与脚接触的固体平面,也就是说,绳子是软的,对脚的支撑不是很好,反而有害。再说,如果缠绕,上下马不方便。所以,应该是革制品比较合理。

没有“马镫”骑马进行军事活动,那是很大冒险。这与你骑术好坏关系不大。只有很好的技术保障,才能有低成本的奇兵军事战斗力。没有马镫那是不可想象的。

汉代霍去病远程作战,奔袭千里,没有马镫,怎么可能?


最后我们再说说那个晋代的骑马雕塑。这个雕塑确实是使用马镫的证明,但是,毕竟这是艺术,如果艺术不表现这个事实,那是不是就没有事实了?

请大家看一看唐代唐德宗时期的名画《李公麟临摹韦偃牧放图》,这幅画上有一百余人骑马,其中还有官员,但是,画家没有画一人是有马鞍的,更不用说有马镫了,你能相信唐代骑马没有马鞍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体有哪些措施,难道就只是移风易俗?

胡服骑射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绝不是移风易俗那么简单,而是对赵国生死存亡起着关键作用的历史事件。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

战国中期,中山桓公复国后,领土进一步扩张。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区南部、石家庄地区大部、邢台地区北部及衡水地区西部。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中山国 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实力空前提高,军队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经过几轮决战,最后灭掉中山国,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一决雌雄的强国。

胡服骑射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