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百读不厌是什么意思

百读不厌是什么意思

百读不厌
  • 百读不厌的读音bǎi dú bù yàn
  • 百读不厌的繁体百讀不厭
  • 百读不厌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百读不厌的结构补充式成语
  • 百读不厌的年代古代成语
百读不厌的解释

厌:厌烦;厌倦。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百读不厌的出处

宋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读不厌的用法

百读不厌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喜爱读的书或文章。

用百读不厌造句

1.这本书写得真好,让人百读不厌

2.鲁迅的文章真是要言不烦,百读不厌

3.这篇课文形象活泼,耐人寻味,令人百读不厌

4.那真是一本好书,使人百读不厌

5.那本书要言不烦,令人百读不厌

6.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让人百读不厌

7.女人淡雅中就像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叫人百读不厌

8.但愿我寄予您的祝福是最新鲜最令你百读不厌的,祝福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9.《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古典文学名著。 

10.但愿我寄予你的祝福是最新鲜最令你百读不厌的,祝福你生日快乐,开心快活!

你有没有一本百读不厌的床头书呢?

看到题主的问答,让我想起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红楼梦》是他的一本床头书。我的床头书是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

一、《长征》简介

这本书很有时间感和历史感,就像是一场时空穿越。翻开书的第一页,我们就马上进入了长征的故事。1934年10月7日9:00,长征故事拉开序幕:红六军团在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小镇甘溪一场战斗打响了。1936年10月,长征故事落幕铭记: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分别与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全书67万字,644页。

《长征》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以时间为经线,以每次战斗、事件为纬线,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高层领导和普通士兵的言谈举止,人物栩栩如生,叙述娓娓道来,真是百读不厌。

二、作者的文化气节

2016年,王树增先生在某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年轻漂亮的主持人突然问他:“王老师问您一个问题,网上说黄继光是假的,您作何评论?”

王树增先生当场拍案而起,愤怒地要以个人名义封杀这家电视台。吼道:”这节目不做了,不跟你们电视台瞎玩儿。但是主持人你也别走,把你们台长请出来!”

主持人当场被吓坏了,连忙说:“王老师你千万别生气,当我说着玩儿吧。”

王树增怒斥:“说着玩儿,我不反对你们娱乐至死,但祖宗不能说着玩儿!没有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来调侃自己的前辈。我们这个国土上,高楼大厦太多,纪念碑太少!”

三、为什么百读不厌?

▲罕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红军”

很多书中,都没有说明老百姓为什么支持红军,但是《长征》一书却给出了答案。在红军渡金沙江时,对在皎平渡口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给予的报酬极其优厚,每昼夜5块大洋和6顿饭。尽管红军官兵每天只吃青豆,但是他们给船工每顿饭都要杀猪。书中还写到,红军官兵和小商小贩做买卖时,从来不讨价还价,要多少给多少,而且都是响当当的现大洋。

▲详实讲述了红军铁一般的“纪律”

红军经过藏民聚集区时,来到一个村庄,老百姓一听军队来了,都跑了。

红军战士饿极了,把玉米叶子剥下来,放在一个大锅里煮。玉米地里藏着一个藏族老阿妈,红军的一切行为老阿妈都看到了,她从地里走出来,掀开那个锅盖,一看里边都是水煮玉米叶子,老阿妈立刻泪流满面。马上跑到屋里端出来了一盆煮好的玉米,让红军战士吃。

战士们拿出一块大洋给老阿妈,老阿妈不要,红军战士给她比划说,你不要我们的钱,我们就不能吃你的玉米,直到老阿妈收下那一块大洋,他们才狼吞虎咽地把那一盆煮玉米吃掉。

你知道当时的一块大洋能买多少东西吗?王树增先生写到:在西藏哈达铺,5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大肥猪,两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大肥羊,一块大洋可以买5只鸡,5毛钱可以买一担子蔬菜,一毛钱可以买十几个鸡蛋。

▲追寻每个生命的“真实和准确”

历史类的书籍,最可怕的就是不真实、不可靠。王树增先生对长征中的每一位战士,都是平视对待,没有区别,始终尊重和追寻每个生命的真实模样。

很多书中,包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的名字都是“王开湘”,只有王树增先生在《长征》一书中称呼为“黄开湘”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第一反应:那么多书都写王开湘,是不是王树增先生的笔误啊?直到我看《学习强国》中的一个视频,记者采访黄开湘的外孙邵爱福,邵爱福的母亲叫黄菊花。邵爱福在视频中告诉观众,黄开湘是江西人,江西人对黄和王不分,所以在部队中大家都叫他的外公为“王开湘”。这时候,我对王树增先生又多了一份敬意!

▲激发了我的读书情,丰富了我的思政课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因为喜欢,所以就要分享。

我真的很喜欢《长征》,这本书,我读了4遍,抄写了2遍,对于我喜欢的段落更是背了下来,平时能像聊天一般脱口而出。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长征,朋友也是一位读书人。当我和他聊到长征的一些细节时,他问我:“你这些东西是从哪儿知道的?”我说:“是从王树增先生的《长征》里知道的呀!”

他说:“我也看过这本书了,我怎么没有看到这些情节呢?”我说:“你看了几遍啊?”他说:“一遍呀。”我说:“一遍可不行,起码得看5遍,就像毛主席说《红楼梦》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一样。《长征》这本书,我看了4遍,抄了2遍,所以才能和你侃侃而谈呀。”

这么好的书籍,我怎么能一个人独享。于是,我就把《长征》搬到了课堂。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们讲解《长征》。学生们爱听,我也乐在其中。这可能就是当老师最大的幸运吧!

我个人认为,读书有一个特点:你记得越熟,就越喜欢;你越喜欢,就记得越熟,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一本书让你百看不厌,一定是经典,经典不一定是“快消品”,它一定会经得住时间和读者的检验。《红楼梦》是流传了300多年的经典,我想《长征》也将是这样的作品!

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区别?

脍炙人口是说好的诗文被人们赞美和传颂,百读不厌是说诗文或者书籍写的非常好,读多少遍都不会厌烦

百读不厌笑看风云啥意思?

读多少遍都不会感到厌烦,每次都沉浸在书中的风云激荡中

以书为侣,其乐无穷;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这句话是谁说的?

“以书为侣,其乐无穷;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这句话出自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的书——《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百读不厌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告诉我们对书要百读不厌的诗名是?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原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与君共驻书香地,百读不厌;请赐下联?

挚友同游酒品巷,千杯不醉

你最认可且百读不厌的书是什么?为什么?

好书有很多,大多数值得反复阅读,只是忽然间问起,一时脑里空白!然后冒出几个字——教科书!是的,这个真的是百看不厌的书!原因很简单,工作需要!- ̗̀(๑ᵔ⌔ᵔ๑)一

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有过哪些让你百读不厌的诗句呢?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天空中的两颗交相辉映“双子星座”,他们一个代表了唐之盛,一个代表了唐之衰,他们的创作分别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李《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行路难》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唐•李白《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唐•杜甫《春望》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盐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诗句借松、竹比喻人类中的美丑,表达了除恶扬善的鲜明爱憎。

唐•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两句是诗人因李白不被重用而鸣不平)

唐•杜甫《矛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徒步归行》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夏夜叹》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唐•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说著书立说是千古大事,而写得好与坏自己心里清楚。)

唐•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緲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记取,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浣溪沙》困人天气近清明。

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作诗火急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宋•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百读不厌可以取哪些名字
百读不厌的近义词
  • 【发音】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释】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 【出处】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百读不厌的反义词
  • 【发音】wèi tóng jiáo cù
  • 【解释】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 【出处】《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