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1.其次,龚自珍等呼吁改革的志士仁人,跳出了白首穷经的小圈子,把视野与精力,大量放到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2.被流放的民主志士仁人们可以放心:美国看到了你们的领袖气质。你们是你们未来的自由国家的领袖。
3.所有被压抑、被监禁、被流放的民主志士仁人们可以放心:美国看到了你们的领袖气质。你们是你们未来的自由国家的领袖。
4.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扬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
5.自鸦片战争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上下求索,前仆后继。
6.许多志士仁人就是因为受到谭嗣同及其《仁学》的鼓舞而走上砸碎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道路的。
7.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种新乌托邦始终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理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8.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
9.钱学森的一言一行,无疑地凝聚了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过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10.这一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扩展资料:
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唐·赵蕤《长短经·是非》:“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语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一些志士仁人,因为跟权势者的利益或意志相悖,他们又刚肠义胆,疾恶如仇,所以终于遭到屠戮,死于非命。
这样的人往往视死如归,气概凛然,临终的一幕表现出卓然光彩,被后人长久称道。嵇康的赴死更有独绝的风采,充分展示了他人格的高洁刚毅,演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在上面的论述中,所谓“仁者,人也”或“仁,人心也”,都是就人之为人的本相而言的,也是对人之本相的正面揭示;而所谓“为仁由己”,正是就做人、为人之自我选择而言的,这既包含着个体自我抉择的自由意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意识”的问题,而是当下抉择、当下承当的问题。至于“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是对自由意识、自我抉择的一种当下落实,同时又是对做人之自我责任的一种当下承当;而所谓“不让于师”,既说明以仁的精神做人之责任的不可推卸,也说明做人是每一个个体无可逃遁的责任与义务。至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则是指“志士仁人”始终将“成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使命,并义无返顾地随时准备愿为这一使命的实现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成仁”、“践仁”始终是儒家超越小我之自然生命的所谓宗教情怀的生动体现。其实,孟子所讲的人与禽兽的区别,才真正说明了人的类特性及其本相特色,也才讲清了人与万物的真正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儒家伦理学不仅不是黄文所说的角色伦理学、他律伦理学,相反,儒家才是真正的自律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