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御驾亲征是什么意思

御驾亲征是什么意思

御驾亲征
  • 御驾亲征的读音yù jià qīn zhēng
  • 御驾亲征的繁体御駕親征
  • 御驾亲征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御驾亲征的结构主谓式成语
  • 御驾亲征的年代古代成语
御驾亲征的解释

御驾:皇帝的车驾,指皇帝。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御驾亲征的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1回:“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

御驾亲征的用法

御驾亲征作谓语、宾语;指皇帝亲征。

御驾亲征的典故

  • 三国时期,蜀国荆州守将在攻击魏国的汉中途中遭到吴国孙权的军队的伏击,被孙权活捉并杀害。蜀主刘备听到噩耗后,立即准备讨伐孙权,在筹备的过程中,张飞被手下杀死,头颅被送到孙权那里。刘备为了报仇于是率领70万大军御驾亲征东吴

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有哪些?胜败如何?

御驾亲征是指君王为了鼓励士气、振作军心亲自作为军事统帅出征。

皇帝选择御驾亲征无疑是把双刃剑,打赢了,自然可以扬威敌国;输了,轻则丧师失地,重则王朝覆灭。

历史上但凡皇帝御驾亲征是败多胜少。

御驾亲征的皇帝:

一、汉高祖刘邦

刘邦称帝前后都曾亲自出征,称帝前主要是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垒,称帝后忙着剿灭异姓王,如韩王信、英布等人。

公元前199年,刘邦首次北上与匈奴作战轻敌被围,后称为“白登之围”。

二、汉昭烈帝刘备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之后,以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为名发动东征,后在夷陵与东吴对峙中惨败于陆逊,几乎全军覆没。

三、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却发动三次南征。

汉章武二年(222年),魏吴因为“质子”问题双方关系恶化,曹丕分兵三路进攻,全部失败。

汉建兴二年(224年),曹丕亲率水师南征,遭遇长江涨水、东吴早已严阵以待,曹丕无功而返。

汉建兴三年(225年),曹丕又一次南征,却遭遇寒潮,江面封冻,船只无法继续前行,这一次还是无功而返。

四、前秦宣昭帝苻坚

公元383年,几乎统一北方的苻坚,不顾内部不稳,组织百万大军南征,兵锋直逼东晋都城建康,却在淝水之战惨败,不久之后前秦解体。

淝水之战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投鞭断流等皆来源于此。

五、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自大业八年(612年)起,三次亲征高句丽,一次比一次失败。

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因为隋炀帝错误指挥,高句丽抵抗激烈,遭遇惨败。

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亲征,杨玄感怂恿众多贵族子弟发动叛乱,无奈退兵。这些人的父辈多跟着隋炀帝东征,所以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儿子叛乱,老子平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投降,等隋炀帝退兵后,仍拒绝释放俘虏,不过隋炀帝也无法组织第四次亲征。

六、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不安分,频繁侵略唐朝边地,同时,唐朝使者出使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将隋朝亡兵筑京观、俘虏兵作为奴隶。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第一次亲征,因为没能夺取安市而退兵,但这次歼灭大量高句丽军力,初步取得胜利。

在这之后,唐太宗改变策略,却始终没能覆灭高句丽。

七、宋太宗赵光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覆灭北汉,因为宋军曾击败过辽军,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可以趁着灭北汉的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

在高粱河一战中被辽国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赵光义还是赤脚坐着驴车逃回。

八、宋真宗赵桓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下,寇准鼓励宋真宗亲征,宋军勉强抵挡住辽军侵略,最终订下了《澶渊之盟》。

九、金海陵王完颜亮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完颜亮集结党羽发动政变继位为帝。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分兵四路南下,遭到宋军激烈抵抗,特别是采石矶一战,被文人虞允文击败。

金国后方又起叛乱,完颜亮被自己的军队抛弃遇害。

十、明成祖朱棣

被明朝驱逐回草原的蒙元诸部时常劫掠明朝边地。

燕王朱棣称帝后于永乐八年(1410年)第一次亲征草原,蒙古瓦剌、鞑靼等部战败或远遁、或投降。

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第三次亲征;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第五次亲征。

五次亲征,皆因为蒙古瓦剌等部背信弃义、丧心病狂,明成祖多次既往不咎,给予平等相处的机会,却一次次失望。

十一、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鼓动下,准备不足就匆忙亲征。

英宗全程毫无主见,任由王振胡乱指挥,明军长途跋涉,来回折腾,却连敌军的影子都没见着,结果在土木堡遭到敌军包围兵败,英宗本人沦为俘虏。

十二、明武宗朱厚照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朱厚照亲征鞑靼,在应州击退侵犯的鞑靼小王子。

这次大战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为篡改战绩。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过?

御驾亲征的君主挺多的,但在当上皇帝后还亲自上阵杀敌的皇帝估计只有高洋一个人了。

刘邦,刘秀等创业君主上阵都是在没有当上皇帝时,做了皇帝即便也会御驾亲征,也不会亲自上阵杀敌。

李世民,朱棣,明英宗,康熙等中兴君主的御驾亲征,其实都不上战场,就是在距离战场不远的帐篷里坐镇。

高洋是个特别的例外。他做皇帝的御驾亲征特点是:一,每次出征都自己亲自上场搏杀;二,基本上每次战场都没有以多胜少;三,作战人员都不敢不搏命,因为有个下属因为没有死战救上级致使上级受伤而被高洋下令让人吃掉,这让高洋的军队只有死战一条路。

朱元璋称帝后很少亲自出马,朱瞻基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呢?

一个不必要,一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朱元璋称帝后,统一全国基本上是收尾的工作了,而且国事繁忙,很多事情要去做;朱瞻基称帝后,为了证明自己武功不差,而且有“三杨”内阁支撑,御驾亲征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实力。

朱元璋经过10多年腥风血雨的战斗,于1368年初建立了大明王朝。尽管四川、云南以及蒙古、东北等地还没有扫平,但大局已经定了,残元势力、明夏政权等蹦跶不了多长时间了。朱元璋日理万机还有很多国家大事处理,比如组织架构的设计、丈量田亩、统计人口、核定税收政策、制定官僚体制等很多事情都需要去设计。作为开国皇帝,他非常勤政,而且对付敌人的残余势力也废不了多长时间了。他通过控制大将,比如徐达、汤和等就可以达成目标。朱元璋不御驾亲征,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很强的,毛主席高度评价朱元璋,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在皇帝中仅次于李世民。他让徐达、汤和等人去完成统一大业,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他要建立万世一系的朱明王朝,很多制度要去设计、改革。他派徐达为大将军北伐时,很多东西都已经设计好了,把20多万大军交给徐达他也放心。

二、没有必要

公元1363年,朱元璋曾经率20万大军亲征去安丰救小明王,弄得老巢南京差点丢了。要是陈友谅放弃打洪都,直奔南京就麻烦了。在当年鄱阳湖大战杀死陈友谅后,朱元璋想想都后怕。以后,可不能轻易御驾亲征了。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时,朱元璋也知道敌人撑不了多久了,派徐达、汤和等将领出征就可搞定,没有必要亲征了。

朱元璋专心料理国事,精力也强,可以一边听捷报一边料理国事。而朱瞻基不同,他登基后,面临皇叔朱高煦的虎视眈眈,不敢掉以轻心。而朝廷内政事方面有“三杨”内阁、夏元吉等大臣处理的井井有条,他有充分的时间展示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总之,朱元璋开国后不御驾亲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二是没有必要。而朱瞻基登基后御驾亲征,因为两个原因:一朝廷内政事内阁处理,不用太操心;二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实力。

皇帝御驾亲征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军事作用?什么时候皇帝必须御驾亲征?

“御驾亲佂”——这种事多见于小说之中。不过正史中也有记载:北宋王朝初期,辽国势力强大,占据着中原王朝的传统领地——幽云十六州,使北宋王朝的边防门户洞开!宋太祖未及北伐而逝,宋太宗举兵北伐又惨败而归。从此己后莫敢言兵!然而自此以后宋辽之间构怨日深!

其后,辽国萧太后率大军南下,大军抵于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上下乱作一团,多数朝臣主张南撤以避祸!只有少数朝臣坚决主张抵抗,寇准就是其中一位。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被迫同意“御驾亲佂”,鸾驾直抵澶州南城。而此时辽军气焰正盛,宋军将士的抵抗意志未坚。

又是在寇准的劝谏下,宋真宗才壮起了胆子,渡河抵达了澶州北城。宋军前线将士见到皇帝亲自抵达了战场,指挥抵抗辽军,立刻士气大振,全军意志也被统一了起来!到了此时宋辽两军才算是力均力敌!随后,因为萧太后的爱将,辽国统兵大将萧达揽被宋军使用三弓床弩射杀,而导致了辽军士气衰落。在这种情况下,辽国开始寻求与北宋达成某种妥协。这才有了后来使两国得享百年之安的——澶渊之盟!

由此可见,关于什么时候皇帝会“御驾亲征”己经可以得出结论了。那就是除了那些开疆雄主以外,其他君主都是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之下才会被迫御驾亲征的!而御驾亲征所起到的作用,就在于鼓舞斗志、激励士气!

为什么大明朝皇帝多喜欢御驾亲征?

不可说“明朝皇帝多喜欢御驾亲征”。

因为在十五位皇帝中,亲身“御驾亲征”者只是少数,而所谓“御驾亲征”,也多名不副实。

稍作盘点,明朝皇帝曾有过亲征经历者一共五位,头一位当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但“亲征”较为特殊。朱元璋从军中小卒起家,以军功开国,身历百战,刀头尝血是家常便饭,亲自指挥的最大一场战役,是关系到政权生死存亡的、消灭“大汉”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此时朱元璋已称吴王,此役差可称亲征吧。但随着朝家的稳固,特别是剿除了他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后,朱元璋基本上就不再亲自提师征进了,打仗的事全交给手下名将。

第二位是成祖朱棣,这位昔日的燕王果真能干,亲自率军深入沙漠“搜虏”,一会儿打瓦剌,一会儿打鞑靼,专挑强的打,历史上像朱棣这样亲征且战绩显著的,实在不多见。

朱棣能打得这么好,与他本为“塞王”,年轻时便屡经战阵有关,夺江山的靖难之役更是他亲任主帅。而此后的皇帝全都生于宫廷,长于宫娃宦官(合称“妇寺”)之手,完全没有战争经验,也没有接受过军事素养的培训,他们的亲征,除了“阵势吓人”外,其实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朱棣之后有过亲征经历的,是三位皇帝:

第一位是朱棣之孙、宣宗朱瞻基。

(右:《宣宗行猎图》中的明宣宗/皇帝不称朕答题)

朱瞻基亲征过两次,一次是对内,即题目中提到的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叛,这仗打得异常轻松,汉王没啥实力,大军把城一围,他立马就降了。另一次是对外,朱瞻基亲率六师出喜峰口,进入今天辽宁西部一带,敲打对象是朵颜三卫(东部蒙古兀良哈部,实力远逊于瓦剌和鞑靼两部,属于柿子挑软的捏)。朱瞻基在他皇祖时,曾以皇太孙的身份随征,对战争有一定认识,他又特别崇拜祖父,希冀恢复永乐时的“光荣”,所以事事模仿其祖。他即位后,立刻重新搞起“下西洋”,北征之事,自然也要再尝的。可朱瞻基到底不如朱棣,他率领大军出其不意出关,杀了兀良哈一个措手不及,尝到了甜头,却不敢继续深入,予敌主力以重挫。他知道蒙古部落将很快集众来攻,连忙率部回关,这次北征有点虎头蛇尾。但到底是实实在在的亲征。

十几年后,蒙古瓦剌部势力再次兴起,构成严重的边患。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即位已经15年的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再次御驾亲征。由于各方面准备都很不够,出师又仓促,亲征大军还未遇敌即往回转,结果被瓦剌骑兵一路追杀,最后兵溃土木堡。这次亲征,留下了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亲征皇帝被俘的案例。朱祁镇在漠北做了一年俘虏才被放回来。

(明武宗亲征,是打着“威武大将军”的旗号的/皇帝不称朕答题)

以上是第四次,之后还有一次,是明武宗朱厚照。他也搞过两次亲征,也是一次对内,一次对外。而这两次亲征,往往被人当作“游戏”。比如对外的亲征,朱厚照亲自指挥,在宣府一带与敌打了一仗,结果只杀死十几个人(这并非清朝人黑他,这个数据记在明朝实录里);对内的亲征,更加荒唐,朱厚照北方玩腻了,正想到南方逛逛,就听说了宁王造反的消息,不禁大喜,马上下旨亲征。群臣怎么谏都不听。可笑的是,大兵刚出京,就得到战报,说宁王朱宸濠已经被俘了。可是朱厚照坚持南下,而亲征也只好改为巡视。

明朝一共有这么五位皇帝亲征,朱元璋、朱棣亲征,那是足以彪炳史册的,可赠一句:厉害了word哥!宣宗的亲征,意义不大,更多的是皇帝炫耀武功。而此时明朝已露出衰弱之形,国力不足,皇帝亲征依靠的中央军(京军)更是战力严重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宗、武宗的亲征,都无例外地遭到群臣的反对。可是他们一意孤行,而留下的史评都不好。

除了这五位,其他十个皇帝,都无亲征的经历,更无亲征的念头,他们大多数终身都未出皇城一步!到了亡国前夕,李自成越打越近,崇祯怪群臣庸懦,故意说要亲征,其实是逼臣下表态。于是一位叫李建泰的阁臣马上表示要代替皇帝出征,崇祯大喜,马上授予他代天亲征的名义,还亲自帮他推了下车轮。可李大学士兵还没出京畿,随征官军就已大半逃散。而京城中那位崇祯皇帝,到吊死煤山也没有出京一步。(文/皇帝不称朕)

李世民御驾亲征几次?

真正的御驾亲征只有两次,也就是李世民当皇帝以后两次率军出征。

第一次是李世民刚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第二天,突厥人的大军进攻到了长安北部的武功、高陵等地,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

李世民率房玄龄等6人,在蔚迟公疑兵的掩护下,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史称“便桥之盟”。

第二次是他率军远征高丽,无功而返。

御驾亲征可以取哪些名字
御驾亲征的反义词
  • 【发音】jiǎ shǒu yú rén
  • 【解释】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
  •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