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弥留之际
  • 弥留之际的读音mí liú zhī jì
  • 弥留之际的繁体彌畱之際
  • 弥留之际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弥留之际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弥留之际的年代古代成语
弥留之际的解释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状况;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弥留之际的出处

《尚书 顾命》:“病日臻,既弥留。”

弥留之际的用法

弥留之际偏正式;作宾语;指病危将死的时候。

用弥留之际造句

1.如果我真的听懂了,思考过并与上帝的意图保持一致,我就应该在他弥留之际给他安慰。

2.在那个年代,许多疾病随时可致人死命,这名女子的话语简练到了极点,高度浓缩了她与这名弥留之际的男子生死与共的深情。

3.在弥留之际,他艰难地梳理密密麻麻的往事。

4.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回答:“我的近人就是那些与我一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特别是那些患病的,饥饿的,处于弥留之际的,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5.弥留之际的老人则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那一夜大部分的时间里紧紧握着儿子的手。

6.如果当时我真的用心听他的话,我也许能在他弥留之际给他一点安慰。

7.弥留之际,农夫叫聪明的老大到他的身边。

8.第一章简要地论述了巴赫佥的对话理论,从而为后面具体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建立理论框架。

9.《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

10.弥留之际,普夫用原力压制住上古神器“沙之婴”的能量。

人在弥留之际会想些什么?

谢邀。笔者之前曾读过一本书《死后的世界》,作者是濒死体验之父雷蒙德·穆,书中对于人弥留之际的感受描述相当详细,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人在弥留之际,大脑会不自觉地开始回忆一生,曾经一幕幕的场景就像是电影放映一样在脑海里闪过。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Christian Kit)认为,回忆往事能显著增加一个人的存在感:“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有意义的生活。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还发现,怀念过去可以帮我们缓解负面情绪。当你想以前的美好时,它会抵消你的孤独感、失落感感和悲伤感。这对于一个已经在弥留之际的人更为重要。

过去经历的美好,通过回忆让他想起了那些可爱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就算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知道一定会还有人想念他。只要有人记得,他就不是真正的死去。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另外,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平时再孤僻的人,此刻都希望身边有人陪伴。事实上,人类对于情感的需求从未减弱过。

当人得知自己将在不久后告别人世间时,他们会进入绝望期,比起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更害怕孤独。这个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就是为他们最好的送行方式。

那些静静地陪伴在弥留之际的人身边的亲人、护士、朋友们,哪怕仅仅是摸摸他们的额头,紧握着他们的手,一遍遍地重复他们听不清的话…… 这些普通的动作, 却很容易与临终的人建立联系,驱散他们漫无边际的孤独感。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当你的朋友或者亲人在死亡边缘挣扎时,你一定要静静地待在他身边,给予他面对死亡的力量。

大量的案例显示,对于那些意外死亡的人而言,他们是会有一些“预感”的。有的人会突然觉得心神不宁,内心不安。

其实,可能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即将有危险发生,人体是最巧妙的“机器”,几千年的进化,使我们的身体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更加敏感,从而产生一些身体反应,内心不安就是征兆之一。

人自古以来就是逃避死亡的,而死亡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因为这个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当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死亡后,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

大家身边有没有老人快弥留之际,手在空中挥舞着感觉跟谁在对话?

老人老也手挥舞

民间说是鬼挖路

也叫游阴斗小鬼

现实科学不发达

自我解释园其说

实则就按中医论

害下中风惊爵证

临未气血两亏急

僵硬手挖神明散

异常痛苦风右骨

苦穷人家请医难

民间医巫是一家

命尽最终归阴曹

司命之属没奈何

乡里人老在家里

不记村中年髙人

斯文道听途说语

时也命也金童接

苦也喊也玉女知

接引未到时审受

平台见汝迷迷茫

那知虚幻自欺人

行针注射镇定剂

亡人少受百般苦

偏那鬼神来说事

自我解释心安然

实则愚蠢到极点

随口而语回答你

那是农耕没办法

悲哀伤心不足论

强压心头不发火

社会文明何其昌

怎还迷茫老东西

不想回答又回答

粗俗之人我都懂

语有所伤人之时

勿同无知我来论

人在弥留之际究竟是舍不得阳间的儿孙,还是马上想见过世的父母?

应该说,有的是前者;有的是后者;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死亡,甚至是恐惧死亡,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有的是因为手里还有很多的钱没有花;有的是因为还有很多福没享受的够;有的是留恋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害怕死亡的痛苦;有的是因为理想尚未实现……

人生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人们都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没有人急于见到已经去世的父母,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死后是否能够真的见到去世的父母。有的人之所以说,死了可以见到去世的父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安慰。

没有人死而复生过,因此死后的世界对于活着的人,永远是个谜。

我一个朋友的岳母,癌症晚期,痛得浑身难受,有时候痛得拿头去撞墙,撞得鲜血淋漓的。她在去世前,就经常叫喊着:“娘啊,你快来把我领走吧!”这当然不是因为她迫不及待地要去见娘,而是痛苦的不再留恋这个世界。

所以说,对于去世的父母,无论如何思念,也没有人急于去见他们,只是希望在梦里能够相见就是。

人生一世,往往都有太多的担心和恐惧:有的人恐惧疾病;有的人恐惧贫穷;有的人恐惧考试;有的人恐惧黑暗;有的人恐惧饥饿;有的是恐惧孤独等等。但是人们最恐惧的还是死亡。因为关于死亡,荒诞不经的传说实在太多;对于死亡以后的仪式,实在隆重而繁琐,;死亡以前的种种迹象实在痛苦不堪;死亡者亲属的悲痛欲绝等等。所以有位哲学家说的好:“死的恐怖来源于对于死的联想。”

有的人相信死者死后对自己的人生有影响,因此就在丧事的办理上一丝不苟,对于死者的虔诚态度更是无与伦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是,这些都助长了人们对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心。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对于死者生前的歉疚想借丧事来弥补,其实也就是自我解脱而已。

人们应该懂得,只要内心强大,任何死者都无法影响到生者的世界的。人的感情丰富多彩而足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培根随笔》中说过:

复仇之心可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还有一些患了抑郁症的人,他们就想方设法地去寻死。我一位熟人,患了抑郁症,经常彻夜难眠,内心焦躁痛苦到了极点,后来趁家人不注意,跳楼自杀,才享年48岁。

我有一位朋友是医院的大夫,他告诉我说,有一次在他们医院住院的一个尿毒症病人,昏迷了三天,苏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开了陪床的家人,然后打开窗户,从十几楼的病房上跳了下去。这个病人才26岁。

这些自杀的人,当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而是他们感觉生的痛苦已经远远大于欢乐。因此,我个人有时认为:

一个人如果人生的痛苦大于欢乐,他就会不在乎生死,甚至会因为感觉生不如死而主动寻死;如果生的欢乐大于痛苦,他就会对人生留恋不舍,而努力好好活着,甚至多活一天都要竭尽全力;如果生的只有欢乐没有痛苦,或者是欢乐无限而痛苦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刻意去追求长寿,甚至幻想长生不老。

内心深处有坚定的信念也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视死如归。

像岳飞一心要收复河山、直捣黄龙,最后面对奸臣的迫害,明知是死,也坦然面对,因为他做到了“精忠报国”。岳飞的理想就是要报效祖国,当报国无门的时候,他就生无可恋,因此不怕死。

像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可以撤走,但是为了惊醒世人,他愿意步向刑场,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不朽呐喊。

像文天祥面对荣华富贵,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反而选择了以死报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像阿基米德面对敌人架在脖子上的利刃,坦然一笑,说道:“请等一下,让我把这道题做完。”这道题就是造福万代,举世闻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死之寻常犹如生之天然。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死亡,不害怕死亡,就要正确面对人生。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至于寿命的长短就听天由命吧!

所以我要说:“努力行善,莫管前程!”这就是我的人生。

人在弥留之际有意识吗?

人在弥留之际是有意识的,只是不能表达出来了。

弥留之际可以取哪些名字
弥留之际的近义词
  • 【发音】rì luò xī shān
  • 【解释】太阳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出处】《上唐书 音乐志》:“'栖鸟夜飞',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