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山中宰相是什么意思

山中宰相是什么意思

山中宰相
  • 山中宰相的读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 山中宰相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山中宰相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山中宰相的年代古代成语
山中宰相的解释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山中宰相的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的用法

山中宰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陶弘景为何被称之山中宰相?为何会在句曲山隐居?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的一代宗师陶弘景。

年少成名

陶弘景,字通明,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药物学家,文学家,道教宗师。历宋、齐、梁三朝,我们中学时候学过的课文《答谢中书书》,便是陶弘景隐居时给好友的一封信,是南北朝时期山水小品文的佼佼者。

陶弘景从小喜爱钻研道教领袖葛洪的《神仙书》,有修道之心,年少成名,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尚未到弱冠之年,便被当朝宰相,后来的齐高帝萧道成聘为侍读。

归隐山林

陶弘景虽然在朝为官,可他天性洒脱,不愿意陷身红尘之中,为俗世羁绊。终于在永明十年,他顺从心意,挂印封金,归隐山林。

那么为什么陶弘景会选择句曲山隐居呢?

句曲山,别称茅山,著名的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有“第一祖庭,第八洞天”的美称。

茅山

句曲山的修道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帝喾高辛氏展上公曾经在句曲山伏龙地修炼。到西汉景帝之时,茅氏三君茅盈,茅固,茅衷修道有成,居于句曲山,因此句曲山逐渐有了茅山的别称。

句曲山位于句容,而句容正是三清山道教祖师,东晋道教领袖葛洪的家乡。当年葛洪在句曲山隐居,采药炼丹,写出了《抱朴子》、《神仙书》等道教名著。

前面我们知道陶弘景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葛洪的《神仙书》,所以我认为,他之所以选择在句曲山隐居,主要原因是,这是道教圣地,自己的偶像葛洪也曾经在此隐居著书。

葛洪

山中宰相

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前,陶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因此取得了梁武帝的宠信。

梁武帝即位之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虽然陶弘景隐居深山,不愿出仕,但每逢有国家大事,梁武帝还是会写信征求他的意见,这就是“山中宰相”的说法的来源。

不过后来梁武帝一心礼佛,陶弘景迫于压力,在阿育王塔前受佛教五大戒,这就是后话了。

中国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国陶弘景。

陶弘景才高八斗,却郁抑不得志,36岁时辞官修道,隐居茅山。梁武帝萧衍立国后,请其拟国号。陶弘景道其国号应是“水刃木处(合为梁字)”,萧衍遂定国号为梁。

萧衍“书问不绝”,屡诏陶弘景为官。陶弘景坚辞不受,萧衍无奈,只得每逢军国大事难以决断时,派人到茅山征求他的建议。陶弘景由此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著述颇丰,留下《神农本草集注》等著作。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中有钱,仓中有粟,腹中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是谁写的?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中有钱,仓中有粟,腹中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是李鸿章写的。原文是: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李鸿章李鸿章晚年手书的一帧对联 此联贴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里。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横批: 天天快乐。

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原因如下: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 当时,陶弘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李鸿章山中宰相对联啥时候写的?

李鸿章山中宰相对联是晚年时曾写的。

李鸿章晚年曾写了一副十分出名的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对联中的“山中宰相”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比喻隐居的高贤。其出典是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派人往山中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因此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谁?

一、《资治通鉴》中的“山中宰相”

《资治通鉴》第157章记载了一段关于“山中宰相”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陶弘景。他身处南朝时期,博学多艺。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任用他当王爷们的侍读,为皇子们授书讲学。

因此,身为王爷的萧衍自幼得以聆听他的教导,早年即与陶弘景交好。等到萧衍即位时,陶弘景早已看破功名利禄,弃官隐居茅山。

萧衍知道他的才能,多次亲自手写诏令招用他,可是他不愿再出来为官。萧衍知道他的志向,就不再为难。

后来,梁国每次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时,萧衍就通过书信向他请教,经常一个月就有数封书信往来山中,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二、陶弘景用一幅画巧妙谢绝皇帝的好意

传说,有一次,梁武帝萧衍下诏书请他,陶弘景画了一幅画回复。

这幅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自由自在的在野地里吃草,神情悠然自得;另一头牛带着金笼头,被一个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走。陶弘景在这里巧妙运用了《庄子》的一则典故。

庄子在濮水河畔钓鱼,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子出来做官,庄子拿着钓鱼竿不为所动,他问这两位大臣:“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三千年了,你们楚王还将它供奉在庙堂之上。

这只神龟,是想死后自己的骸骨受到礼遇,还是想活着在泥土中玩耍?”两位大臣回答:“当然是想活着在泥土中玩耍”。

庄子于是说:“你们走吧,吾将曳尾于涂中。”陶弘景用这幅画巧妙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

三、陶弘景赞美白云的诗

有一次,梁武帝萧衍又下诏问他,你天天隐居在山上,有什么好?陶弘景作诗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诗意是,您问我这山中有什么好?我说这山上有很多白云。我每天与白云作伴,心生欢喜,快乐自足,却不能将这些白云送给您。这首诗虽然简单,含义却很深。山中没有荣华富贵,没有钟鸣鼎食,只有轻飘飘的白云。

但是在诗人看来,这云卷云舒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写照。诗人用这首诗再次委婉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陶弘景是真是欣赏山中的景致,有一次,他还写了一封信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信的首句就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山谷河流的美,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明净见底。两岸的石壁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都有青绿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

晨雾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水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啊!

四、陶弘景死后被奉为神仙

当时的人称陶弘景将往生时,写了一首诗,诗的原文为:“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清谈。《世说新语》记载很多关于清谈的事例,当时的士大夫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玄学,清谈误国。

这首诗说的是,王衍和何晏二人都清谈虚诞,不务实际,害民误国。后来侯景攻陷梁国,在昭阳殿登基称帝。

因此,人们认为陶弘景有先知法术,死后被道教奉为神仙。这些当然有神话成分。但是陶弘景确实为我国中医学,特别是本草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本草经集注》、《真诰》、《肘后备急方》、《陶隐居本草》等流传至今,仍是今天研究中医药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山中宰相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