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字五行属性是“金”,适合生辰八字缺金的孩子起名使用;
蝉字笔画有14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蝉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蝉字不是常用字;
◎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蝉联。蝉蜕。蝉韵(蝉鸣)。寒蝉。金蝉脱壳。
◎ 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蝉纱。
详细字义
◎ 蝉
蟬 chán
〈名〉
(1) (形声。从虫,单声。本义:一种昆虫。也称“知了”)
(2) 同本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蝉属 [cicada]
蝉,以旁鸣者。——《说文》。按,尔雅谓之蜩,今苏俗谓之知了。
寒蝉鸣。——《礼记·夏小正》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寒蝉(秋天天冷时的蝉)
(4) 古代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thin silks]。如:蝉翼罗(一种轻而薄的丝织物);蝉翼扇(轻纱制的团扇)
词性变化
◎ 蝉
蟬 chán
〈形〉
(1) 连续不断 [continuous]
蝉联陵丘。——左思《吴都赋》。注:“不绝貌。”
(2) 又如:蝉联(连续不断);婵嫣(连属,连绵不断)
[①][chán]
[《廣韻》市連切,平仙,禪。]
“蝉1”的繁体字。“蟺2”的被通假字。
(1)昆虫名。夏秋间由幼虫蜕化而成,吸树汁为生。雄的腹部有发声器,能连续发声。种类很多。俗称蜘蟟、知了。
(2)古代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
(3)古代侍从官的冠饰。
(4)指蝉冠。
(5)“蟬鬢”的省称。
(6)连续。
(7)通“嬋”。参见“蟬蜎”、“蟬娟”。
(8)通“蟾”。参见“蟬蜍”、“蟬機”。
(9)通“鱓”。参见“蟬蛇”。
[②][tí]
[《集韻》田黎切,平齊,定。]
“蝉2”的繁体字。
黏蝉,汉代县名。在今朝鲜境内。
[③][shàn]
[《洪武正韻》上演切,上銑]
“蝉3”的繁体字。
见“蜿蟬”。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唐朝·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 清朝·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宋朝·杨万里《初秋行圃》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唐朝·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朝·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宋朝·徐玑《秋行》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阴行先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魏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唐朝·王昌龄《送狄宗亨》
【发音】chán shān lín dài
【解释】蝉衫:像蝉翼一样薄的纱衫;麟带:有文采的衣带。形容华丽轻柔的衣服
【出处】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发音】táng láng bǔ chán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发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释】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发音】xiè kuāng chán ruí
【解释】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出处】《礼记·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