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化字笔画有4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化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化字是常用字;
◎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详细字义
◎ 化 huā
〈动〉
(1) 用掉、耗费。同“花” [spend]。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词性变化
◎ 化 huà
〈名〉
(1) 习俗,风气 [convention;custom]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Nature]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chemistry]。如:数理化
◎ 化 huà
〈后缀〉
(1) 使成为,使变成 [-ize;-ify]——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①][huà]
[《廣韻》呼霸切,去禡,曉。]
“1”的今字。
(1)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2)受感化;受感染。
(3)习俗;风气。
(4)治,太平。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化”。唐李贤注《後汉书》亦随文改易。
(5)变化;改变。
(6)指质变。
(7)生长;化育。
(8)指化生之物。
(9)指胎儿。
(10)造化;自然的变化或规律。
(11)死。
(12)消化。指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转变为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的过程。
(13)消化。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14)融合;融化。
(15)熔化;销鎔。
(16)消除,去除。
(17)消散;消失。
(18)焚烧。
(19)劝化。谓僧道劝人出家。
(20)成仙。参见“化去”、“化昇”。
(21)募化。
(22)指道教的庙宇,即宫观。
(23)方言。无礼;无赖。
(24)化学的简称。
(25)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26)姓。明代有化暉。
[②][huā]
(1)用掉;消耗。
(2)见“化2子”。
(3)见“化2化”。
[③][huò]
[《字彙》呼卧切]
“貨1”的古字。
[④][é]
[《字彙》吾禾切]
“訛1”的古字。
见“化4言”。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唐朝·李忱《吊白居易》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宋朝·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朝·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清朝·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朝·杜甫《望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朝·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朝·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朝·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清朝·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发音】liǎng jí fēn huà
【解释】分成两个集中于相反极端的部分
【出处】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
【发音】jiǔ biàn shí huà
【解释】指变化多端
【出处】宋 张君房《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
【发音】shāng huà bài sú
【解释】败坏教化和风俗。
【出处】《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发音】shāng fēng bài huà
【解释】见“伤风败俗”。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廖 化( 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宇文化及( 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宇文化及:隋代叛臣。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人。炀帝时为右屯卫将军。大业十四年(618年) 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与司马德堪发动兵变,弑逆炀帝,立秦王杨浩,任大丞相。旋被李密击破,率众走魏县(今河北省大名东),又弑秦王浩,自立为帝。次年为窦建德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