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字五行属性是“水”,适合生辰八字缺水的孩子起名使用;
婆字笔画有11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婆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的姓氏+名字的组合更加匀称;
◎ 年老的妇女:老太婆。苦口婆心。
◎ 丈夫的母亲:公婆。婆媳。婆家。婆婆。
◎ 称长两辈的亲属妇女:姑婆。姨婆。外婆。
◎ 方言,泛指已婚的青年妇女,亦称妻子:婆娘。婆姨。
◎ 旧时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婆。收生婆。
详细字义
◎ 婆 pó
——婆娑
(1) (形声。从女,波声。本义:舞貌)
(2) 舞 [dancing]
婆娑,舞也。——《尔雅》
(3) 盘旋;停留 [spiraling]
婆娑虖术艺之场,休息虖篇籍之囿。——《汉书》
(4) 分散;扶疏 [disperse]
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文选·王褒·洞箫赋》
(5) 舒展 [limber up]
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唐· 姚合《游河阳河岸》
词性变化
◎ 婆 pó
〈名〉
(1) 年老的妇人 [old woman]。如:苦口婆心;婆老(老太婆和老头子的合称);婆儿(年老的妇人);婆儿气(老婆子的脾气与作风)
(2) 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 [woman in a certain occupation]。如:接生婆;媒婆;婆官(女巫);婆塞(和尚);产婆
(3) 已婚妇女,妻 [wife]。如:婆姨;婆娘(女人。含贬意);老婆;家主婆;婆子(妻,老婆);婆老(老婆子和老头子)
(4) 丈夫的母亲 [mother-in-law]。如:公婆;婆婆
(5) 祖母 [grandmother]。如:太婆;外婆;伯婆;婆婆(方言。奶奶)
(6) 母 [mother]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乐府诗集·佚名·折杨柳枝歌》
(7) 古代广西少数民族对老人的称谓 [old man]
婆,男亦称婆。——《正字通》
[①][pó]
[《廣韻》薄波切,平戈,並。]
亦作“1”。亦作“1”。
(1)年老的妇女。
(2)母亲或母亲一辈的女性。
(3)祖母及祖母一辈的亲属妇女。
(4)丈夫的母亲。
(5)妻。
(6)旧时指某些职业妇女。
(7)见“婆娑”、“婆然”。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先秦·佚名《折杨柳歌辞五首》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朝·袁枚《遣兴》
【发音】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
【解释】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发音】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解释】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发音】gōng bù lí pó
【解释】老公不离开老婆。形容关系密切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发音】gōng xiū gōng dé,pó xiū pó dé
【解释】指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面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黄道婆(1245~1330年,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