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一触即溃是什么意思

一触即溃是什么意思

一触即溃
  • 一触即溃的读音yī chù jí kuì
  • 一触即溃的繁体一觸即潰
  • 一触即溃的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 一触即溃的结构紧缩式成语
  • 一触即溃的年代当代成语
一触即溃的解释

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

一触即溃的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一触即溃的用法

一触即溃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用一触即溃造句

1.对手的棋局一触即溃

2.我军已将敌人团团包围,守敌军心涣散,已成惊弓之鸟,一触即溃。 

3.我军兵临城下,敌人早已闻风丧胆,所以一触即溃

4.敌人的防线被我军一触即溃

5.我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敌人派来的几个师也是一触即溃

6.这股土匪已成惊弓之鸟,我军到后一触即溃

7.这支未经阵战的辅助部队就象利刃下的奶酪一样,一触即溃.

8.奥拉惧怕被抛弃和被背叛的心理,在这些谎言面前一触即溃

9.我选择的攻击目标,必须是一触即溃,攻必克,战必胜。

10.众人听了,无不踊跃争先,后秦军队一触即溃,后秦国主姚泓单骑逃回宫中。

二战时,苏联为何在对德作战初期一触即溃?

巴巴罗萨计划中,初期苏军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溃败的非常彻底,很多部队几乎是成建制被消灭,大批部队投降,德军一个星期随便推进几百公里。

这个原因很多,应该说是德军太强,战术太先进,而苏军自身战斗力就低,溃败,也是正常的事。

苏德战争初期,苏德两军在边境上的兵力部署,苏军是处于劣势的。前期投入兵力不够,德军发起突,苏军自然是很难招架。从兵力对比上看,德军的局部优势非常大。

德军出色的战术和强大的战斗力

德军之所以荡平欧洲,凭借的就是他们的闪电战,装甲部队集群突击,速度非常快,同时带来的恐惧也是非常巨大的。局部坦克数量,德军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打法,德军屡试不爽。

而且,德军很多部队士兵都在西线战场厮杀过,摸爬滚打过来的,战斗力已经非常强悍了。军官士兵都非常熟悉战术,苏军士兵更没办法抵挡。

苏军问题更多,要不输不了这么惨

大清洗过后损失惨重

首先就是三十年代末期的大清洗运动中,五个元帅杀了3个,十六个大将杀了十四个,中高级军官基本杀的没剩啥。等于说,在开战之前,苏军就帮着德国人完成个斩首行动。这点不仅仅让苏军没有优秀的将领,同时,瓦解了苏军的斗志。

情报失误,准备不足

德军会打过来,这个谁都知道,但是什么时候打过来,怎么打,多少人,这点几乎是一无所知。即便,斯大林得到消息,也不相信。这点很简单,你英国人之前咋对付苏联的,斯大林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是不相信英国人的。

苏军部队松松垮垮,部队还换装,武器装备落后,就连兵力都是处于劣势的。武器装备陈旧,很多还在维修,弹药准备不充足,这根本就没法打。准备不足,面对准备非常充分的德军,根本就没有办法。

指挥无方,将帅不熟

苏军在初期面临的局面是大清洗留下的后遗症,很多将帅都是新来的,指挥作战,兵不识将,上下沟通非常困难。命令下达居然很多部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都是问题。

而且苏军根本就不知道德军是怎么打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德军的装甲部队突袭。而且在战争中,苏军依旧保持旧式战术,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根本就无力还击。

而且,最初苏军的想法是把德国人打出去,战前制定的计划就是利用进攻将战火推到国土外。就这样,很多苏军居然接到了德军被击退的消息,然后开始进攻。这就完了,自守都是问题,你再去进攻,这不找死呢么。

尤其是巴甫洛夫,研究了十几年坦克,还不知道坦克怎么玩,也不知道坦克部队的威力如何,怎样打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而且,在斯大林找他的时候,人居然找不到了。斯大林苦心经营的西方面军,就这么断送在他手里。

可以说,苏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指挥无方,而德军斗志昂扬,作战经验丰富。最强的德军面对最弱时期的苏军,无论从哪一点开始看,德军在初期都是稳操胜券的。

苏德战争前期,苏军一触即溃,为何有人说227号命令到达后迅速扭转?

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是在1942年7月28日下达了,当时在主战场的南翼苏军在哈尔科夫发起的反击失败后,损失了大量的部队,而德军立即发起了强大的攻势,苏军统帅部下达了苏军战略撤退的命令,但是原本一次战略性的后撤突然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溃逃。

由于后撤命令下达的非常突然,而且没有明确的解释,加上后撤行动组织混乱,使得许多苏军的中下级指挥员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许多地段发生了恐慌,斯大林对于前线的这种态势极其重视,认为必须重整苏军的纪律,最为严厉的第227号命令便由此而诞生。

不过在命令发布后,苏军的后撤态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德军仍旧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大举挺进,苏军并没能阻止住德军的进攻,当时苏军的南翼防线实质已经陷入奔溃,帮助苏联挽回局势的不是斯大林,而是希特勒,希特勒不仅将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兵力一分为二,而且将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增援高加索方向的作战了,物资和燃料的补给也优先转向了那里,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交给第6集团军,以步兵为主的该集团军不可能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这给了苏军重振旗鼓的时间和机会。

但是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确实给前线苏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提升了前线部队的士气和勇气,苏军的抵抗更加的顽强,进攻也更加坚定。但是挽回局势的决定性因素是战略上的对弈,苏军切中了德军战线上的要害,希特勒为他严重的战略部署失误而付出了代价。

军事力量上明显占优的苏军,为何会在苏德战争之初一触即溃?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发动突然袭击,进攻苏联。战争初期,苏联红军虽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是仍然节节败退,丧城失地。

原因之一。德国在二战中,发明了“闪电战”的战法,就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原因之二。斯大林认为,当时苏德之间签订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之希特勒尚未征服英国,所以此时不会进攻苏联。

原因之三。苏联刚刚经历了“肃反运动”许多优秀的红军指挥员被杀,后提拔的军官缺乏指挥经验,在士兵中威望也不足。

汉唐军队可以远征游牧,宋明时期百万大军却一触即溃,这是为什么呢?

汉朝在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已经是巅峰,而此时汉朝的军队可以远征异域,封狼居胥,而汉武帝时期的陈汤更是发出了“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而唐朝李世民时期李靖远征东突厥、吐谷浑,之后苏定方灭西突厥、夷百济、伐高句丽、定吐蕃。

首先就是军队制度,汉朝的军队分别包括了京师兵、郡地兵、边防兵,而京师兵就是保卫京师的兵种,因为任务是保护京师,所以日常训练也比较严格;而郡地兵则是地方的县令所统率,平时也就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只是在战时才听中央调遣,而边防兵就是负责驻守边疆,一般训练也比较刻苦。唐朝则是采取府兵制,也就是平时在家种地然而也是军队制度,一般是和平时期种地,战争时期集中在一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触即溃可以取哪些名字
一触即溃的近义词
  • 【发音】wài qiáng zhōng gān
  • 【解释】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一触即溃的反义词
  • 【发音】jiān bù kě cuī
  • 【解释】坚:坚固;摧:摧毁;破坏。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 【出处】清 郑燮《原诗 内篇上》:“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