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反唇相讥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的场合。
1.我的朋友们,现在不是反唇相讥的时候。
2.小明对小朋友的指责反唇相讥。
3.辩论会上对方先是一愣,但马上如睡狮猛醒般,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唇相讥。
4.他听出话中带刺儿,但并没有反唇相讥,而是笑了笑说:"请你再帮我想想主意。"。
5.某些不法分子,不走正道,总是反唇相讥,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6.平时心高气傲的小美,这次被詰问时居然没有反唇相讥,实在有点出乎眾人意料之外。
7.同学们见解不同的时候,不能反唇相讥,既不利于团结,又不利于解决问题。
8.保罗反唇相讥,"但是,有些人依然认为它是货币。"。
9.长着猿猴头颅的那个身影反唇相讥,相比之下,他身上的伤势要更重一些,尤其是胸口一处贯穿伤,已经将他的半颗心脏撕裂,正在缓慢而艰难的再生当中。
10.听完此话,满怀幽愤得冯博良一点也不领情,而是反唇相讥道“好事?是好事你咋不离呀?你们也是包办婚姻啊。
“反唇相讥”和“反唇相稽”都有向对方还嘴争辩的意思。“反唇相讥”偏重于讽刺、责骂对方,语意重。“反唇相稽”偏重于反过嘴来和对方争辩问题的真假是非。
例子:我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他就反唇相讥,不停的讽刺我。例子:不管谁对谁错,我都希望你们和平相处,不再反唇相稽。
反唇相讥是在受到别人讥讽打击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用相似的方式嘲讽对方,让对方切身感受被嘲讽的感觉,并以此行为向对方显示,自己不是软柿子可以随便捏。
褒贬:中性词反唇相讥 fǎn chún xiānɡ jī解释: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笑、讽刺对方。出 处 明 陈子龙《孙母屠太宜人传》:“又以黄詹事狱,有连群辈,皆选愞嗫嚅,至反唇相讥,以幸解脱。“
[fǎn chún xiāng jī]
出处
明·何良俊《回友斋从说》:“夫妻且有脱辐之隙;妇姑不免反唇之讥。”
释义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