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卖官鬻爵是什么意思

卖官鬻爵是什么意思

卖官鬻爵
  • 卖官鬻爵的读音mài guān yù jué
  • 卖官鬻爵的繁体賣官鬻爵
  • 卖官鬻爵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卖官鬻爵的结构联合式成语
  • 卖官鬻爵的年代古代成语
卖官鬻爵的解释

官:官职;官位;鬻:卖;爵:爵位;原指君主制国家中;封建贵族的等级。出卖官职和爵位。指旧时执掌大权的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换取钱财。

卖官鬻爵的出处

《宋书 邓琬传》:“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

卖官鬻爵的用法

卖官鬻爵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卖官鬻爵怎么读音?

卖官鬻爵怎么读卖官鬻爵读音如下:màiguānyùjué卖官鬻爵

清朝,卖官鬻爵到什么程度?

卖官鬻爵很多朝代都有,清朝的卖官鬻爵到底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登峰造极,官场上超过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买来”的。

古代的卖官鬻爵还有个“好听”的称呼——捐纳。像秦汉时,为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当时明目张胆的对百姓叫卖官职。

清朝时,卖官也很常见,像乾隆时,就曾以白米20石可捐一个县丞的“买卖记录”。

晚清时,卖官鬻爵的程度更严重,有资料统计,有时朝廷里60%的官员都是买来的。像有资料记载,光绪皇帝时,一个叫玉崑的木材商人,“以入资助园工,得道员,忽授四川盐茶道”。

四川盐查道是个肥差,可当光绪召见他时,他竟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简直是文盲一个。

当时宫中还有妃子卖官的,谁呢?就是珍妃!

我们看看她的“事迹”:

当年她以四万金的价格将“上海道”这个职务卖给了一个文盲大款鲁伯阳,四万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00万元),可惜这事东窗事发,鲁富翁钱打了水漂,以候补道发往直隶,交给李鸿章差遣委用。

而珍妃因为这件事也被慈禧狠狠处罚了一顿,据记载,是降为贵人,而且是脱了衣物在宫女太监面前被打屁股。

这可是对妃子最最大的羞辱。

卖官鬻爵中的鬻怎么念?

读màiguānyùjué,鬻:卖。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出自《宋书·邓琬传》:“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

望采纳

汉朝皇帝为何热衷于卖官鬻爵?

因为能短时间聚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说白了就是弄钱。

卖官鬻爵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卖官,一个是鬻爵。

汉朝基本上沿用秦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汉文帝时,《史记 平准书》记载: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戍边的将士缺乏粮食的时候,汉文帝就用粮食换爵位,最高的都能达到18级大庶长。

汉景帝时,《史记 平淮书》记载: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遇到大旱,汉景帝还改了卖爵位的价格,给粮食换爵位,而且给钱粮还能赎罪。

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作战,耗费大量的资源和金钱,而得到的荒漠、草原,对于农耕文明来说,一毛不值,汉武帝财政逐渐困难,于是开始实行鬻爵,这政策明码标价,直接用钱购买,也解决了一部分燃眉之急。

汉文帝、景帝、武帝也只是特殊时期,用鬻爵的方法,得到金钱和粮食,在短时间内绝对有效,可能并不长期实行。

到了东汉桓帝、灵帝,卖官和鬻爵并行,卖官鬻爵基本上成了明文规定,一遇到天灾人祸就马上卖官鬻爵弄钱。再加上东汉腐败太严重,也成了敛财的工具。

《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曹操的爹拿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当当,这够腐败的,就差不能买皇帝当了。

西汉时只是为了军国大计,特殊时期才想到鬻爵,基本不卖官。东汉灵帝时,性质变了,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敛财,才想到卖官鬻爵的。

卖官鬻爵成语故事?

语出《宋书·邓琬传》。邓琬(363-433年)字元琬,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任给事黄门侍郎,后出京任晋安王子勋的镇军长史、寻阳内使等官。因怂恿子勋谋反称帝,被属下张悦所杀。

邓琬为人昏愦、粗俗,并且贪婪成性,凡是有关财物,以及酒食等收受发放,他都要亲自称量。甚至和儿子一起出卖官职爵位,其贪婪之甚由此可见一斑。

历朝历代哪一时期的卖官鬻爵最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即汉桓帝与汉灵帝,这两位皇帝是被后世公认的昏君,而关於他们的昏庸。其中的一个重大的举证,就是这两位皇帝竟开卖官鬻爵的先河。这在今人看来,这两位皇帝一定是昏聩到了极点。

然而,据史载,这两位皇帝虽称不上贤明,但却也并非昏聩之极。东汉王朝自“明章之治”后,其皇帝多为短命夭折之君。朝政长久以来或掌握在外戚的手中,或操控在宦官的手里。而地方上,汉光武帝的政权就是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才建立了东汉王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由始至终都很弱。

汉桓帝与汉灵帝,这两位是东汉王朝后期,少有的成年之君,具备亲政的能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外戚或者宦官的手中,收了部分的权力。然而,东汉王朝早已经积重难返,其国势也早已如同明末的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桓、灵当政时,朝政长久以来的混乱也早已致国家财政的枯竭,而西北地区又屡屡发生羌族的起义。而汉朝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制”,其结果也必然是徇私舞弊,举人以亲。其结果也必然是成就了袁绍那样的家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时人讥之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在隋文帝开创科举制之前,朝廷是无法建立一套服务於皇权的“公务员体制”,而这些权力也就只能分散到外戚、宦官、士族的手中。桓、灵时期,财政枯竭,又无法从地方收上税来,与其官位平白地落入到外戚、宦官、士族的手中,还不如卖官鬻爵来得实惠。这才是桓、灵卖官鬻爵的出发点。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问刘毅(汉朱虚侯刘章之后)曰:“卿以朕方(比)汉何帝也?”刘毅对曰:“可方桓、灵。”司马炎又道:我不会那么差吧?刘毅说:“桓、灵两帝,卖官鬻爵,钱入官库;而陛下卖官,钱入私库。以此观之,还不如桓、灵两帝呢!”由此可见,相对来说,较为贤明的晋武帝也曾卖官鬻爵。

汉朝皇帝为何热衷于卖官鬻爵?

因为能短时间聚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说白了就是弄钱。

卖官鬻爵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卖官,一个是鬻爵。

汉朝基本上沿用秦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汉文帝时,《史记 平准书》记载: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戍边的将士缺乏粮食的时候,汉文帝就用粮食换爵位,最高的都能达到18级大庶长。

汉景帝时,《史记 平淮书》记载: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遇到大旱,汉景帝还改了卖爵位的价格,给粮食换爵位,而且给钱粮还能赎罪。

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作战,耗费大量的资源和金钱,而得到的荒漠、草原,对于农耕文明来说,一毛不值,汉武帝财政逐渐困难,于是开始实行鬻爵,这政策明码标价,直接用钱购买,也解决了一部分燃眉之急。

汉文帝、景帝、武帝也只是特殊时期,用鬻爵的方法,得到金钱和粮食,在短时间内绝对有效,可能并不长期实行。

到了东汉桓帝、灵帝,卖官和鬻爵并行,卖官鬻爵基本上成了明文规定,一遇到天灾人祸就马上卖官鬻爵弄钱。再加上东汉腐败太严重,也成了敛财的工具。

《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曹操的爹拿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当当,这够腐败的,就差不能买皇帝当了。

西汉时只是为了军国大计,特殊时期才想到鬻爵,基本不卖官。东汉灵帝时,性质变了,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敛财,才想到卖官鬻爵的。

求“卖官鬻爵”的解释?

卖官鬻爵mài guān yù jué

卖官鬻爵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解释】:鬻:卖。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出自】:《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示例】: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近义词】:卖官卖爵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清朝,卖官鬻爵到什么程度?

卖官鬻爵很多朝代都有,清朝的卖官鬻爵到底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登峰造极,官场上超过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买来”的。

古代的卖官鬻爵还有个“好听”的称呼——捐纳。像秦汉时,为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当时明目张胆的对百姓叫卖官职。

清朝时,卖官也很常见,像乾隆时,就曾以白米20石可捐一个县丞的“买卖记录”。

晚清时,卖官鬻爵的程度更严重,有资料统计,有时朝廷里60%的官员都是买来的。像有资料记载,光绪皇帝时,一个叫玉崑的木材商人,“以入资助园工,得道员,忽授四川盐茶道”。

四川盐查道是个肥差,可当光绪召见他时,他竟然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简直是文盲一个。

当时宫中还有妃子卖官的,谁呢?就是珍妃!

我们看看她的“事迹”:

当年她以四万金的价格将“上海道”这个职务卖给了一个文盲大款鲁伯阳,四万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00万元),可惜这事东窗事发,鲁富翁钱打了水漂,以候补道发往直隶,交给李鸿章差遣委用。

而珍妃因为这件事也被慈禧狠狠处罚了一顿,据记载,是降为贵人,而且是脱了衣物在宫女太监面前被打屁股。

这可是对妃子最最大的羞辱。

卖官鬻爵还不够,一块鹿皮竟值四十万钱,汉武帝是如何搜刮诸侯财富的?

卖官鬻爵还不够,一块鹿皮竟值四十万钱,汉武帝是如何搜刮诸侯财富的?

汉武帝也许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生财有道的皇帝之一,连年用兵,四面出击,南打两越,东北打秽貊、朝鲜,西北打匈奴,兵连祸结,耗费巨大,前两代皇帝留下的财富很快就消耗一空,汉武帝只能用尽各种手段捞钱。

一、捞钱最多的一个办法是把所有能赚大钱的营生全都收归了国有。

汉武帝任命了桑弘羊、东郭咸阳和孔仅等人来实行国家财税方面的改革。

盐、铁、酒均收为官业,严禁民间私自铸造和酿制。

又另辟蹊径,作均输法令各处把作为赋税的土特产交给朝廷,再由朝廷其他地方高价售卖。等于是说,把商人的财路一次性断了。

汉武帝还怕商人死不了,又对商人课以沉重的过路费。

二、卖官鬻爵。

汉武帝专门设了一个武功爵,用来卖钱,每一级的武功爵明码标价十七万钱。

这个武功爵也很有讲头,武功爵买到了最高级,就可以做官,并且补缺的时候还有优先权。

历来,把官职通买卖的做法都是亡国之相,汉武帝因武功强盛不亡于一时,但自他之后,汉朝也是一蹶不振。

三、汉武帝捞钱不光从普通老百姓身上捞,诸侯们也没放过。

而且用的办法还非常的下三滥——用下三滥这个词也是对他作为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用一块不值几钱的鹿皮当作货币,称为“皮币”,比价一斤黄金,换算就是四十万钱,当作国家的法定货币发行天下,天下人又不是傻子,怎么肯用这种货币?于是,汉武帝就强迫诸侯宗室在朝觐的时候必须使用皮币。

这种做法其实和明抢也差不多了。

《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一作紫)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又《汉律·皮币律》:"鹿皮方尺,直黄金一斤。"

另外,还有专门针对诸侯宗室的“酎金”,每年八月份各诸侯宗室都要去参加皇帝举办的祭祀宗庙的大型活动,参加活动就要交份子钱。

汉朝的皇帝们还专门颁布了一部《酎金律》,对于缴纳酎金的数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汉武帝的时候找了个借口说诸侯宗室带来的份子钱成色不好,重量也不足,于是大发雷霆,一口气把一百多个诸侯宗室的爵位给夺了。

被夺爵的诸侯宗室名下的封地,还有财物也就理所当然的被充公。

这又是一大笔钱。

自此之后,诸侯宗室可以说是战战兢兢。

另外,前面说的均输法也是对诸侯宗室的一次盘剥。毕竟均输法对各郡县封国也没放过,这让诸侯宗室的收入也受了很大的影响。

各诸侯宗室对于这种盘剥也是心怀怨气,汉武帝元狩年间,先后有淮南、衡山、江都王等诸王谋反。

汉武帝的这些政策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盐铁专营等官营的大规模实行,以及一整套官营机构的设立和运行,彻底的压制了汉初时繁荣的商业活动,并且为后世提供了错误的范例,他在晚年下了《罪己诏》也是对早年的一些悔过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闲话和你一起说有意思的历史。

卖官鬻爵可以取哪些名字
卖官鬻爵的近义词
  • 【发音】mài guān mài jué
  • 【解释】收受钱财,出卖官爵
  • 【出处】清 王汝润《馥芬居日记》:“本朝卖官卖爵,竟无一人可靠。”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