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割地求和是什么意思

割地求和是什么意思

割地求和
  • 割地求和的读音gē dì qiú hé
  • 割地求和的繁体割地裘咊
  • 割地求和的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 割地求和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割地求和的年代古代成语
割地求和的解释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割地求和的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割地求和的用法

割地求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美国北约真的会逼乌克兰割地求和吗?

谢邀请,乌克兰只是一枚棋子,美国和北约撑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让乌克兰割地求和,如今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地纷纷要求独立,乌克兰已经处于分裂状态,棋子的命运就是这样,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会被舍弃。

甲午战争后,割地求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赔款:

第一,巨额战争赔款导致中国的财政危机日趋加重,民生更加困苦。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利用索取赔款的担保——海关税、常关税、盐税等,截留中国财源,控制中国财政,左右中国政局。

巨额战争赔款,成为紧紧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经济枷锁,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它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收支,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割地:

1、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践踏中国百姓尊严

3、给驻军和冲突甚至战争以名正言顺的理由

割地求和比坚决抵抗更有利吗?为何清朝不敢和列强拼个鱼死网破?

第一,坚决抵抗是极有可能打败列强的,例如鸦片战争的阿富汗,装备和财政比满清还差,把英国打得落花流水。但是这基于发动群众全民皆兵的基础上,这反而是满清最恐惧的。

满清的统治基础是人数处于劣势的满蒙八旗,满族是主子,蒙古族是亲戚,至于汉人是被征服者,奴隶。曾经庞大的汉八旗也是反复被裁撤,就是要保证满蒙八旗的优势多数地位。

如果搞全民皆兵,汉族的军事实力将大大超过满蒙,严重威胁满族的统治。看看太平天国就明白了,死到临头,满清被迫允许汉人组织武装平定对手,汉族军事实力立马翻身,湘军淮军楚军规模庞大,再也无法彻底压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二,一般的列强由于过于遥远,无法彻底控制庞大的中国,只能搞租界和赔款来反复割肉,这对于满清来说伤害不大,反正满清一直靠汉人供养,这些钱还是汉人奴隶出,没啥区别。

第三,满清对汉人采取圈养奴役的方式,为了防止汉人与外族联系,获得外来信息,产生反抗意识。满清严禁汉人去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封锁禁止与西方和东南亚国家接触,不允许有任何思想外来进入和从汉人内部产生,搞大规模愚民降智,结果整个国家越来越落后和愚蠢。

对满清重要的是,赶快停战,外国人别再来了,别让汉人接触,别让汉人发现满清的虚弱,赔点钱没啥。

汉人接触外来思想的结果对满清来说很要命,例如半吊子的太平天国宗教战争。这才读了几句圣经,而且还被篡改了,差点要了满清的命。孙中山的同盟会反复折腾,绝大部分是留学生,1905年到1907年,同盟会为数可考的会员有379人,其中354人是留学生。最后推翻满清还是大批获得外来思想的新军。

第四,俄罗斯在北方吞并的大批领土满清并不重视,都是其他民族居民人数少,而且没经济利益。满清看重的主要是汉族保留地和东北,内蒙古。前者是经济命脉,后两者是统治根基,满蒙八旗兵源地,东北还是满族自留地和最后的退路。结果俄罗斯因为吞并土地过快,而且吞到东北三省,满清被迫允许汉人出关,保住剩余部分。

《南京条约》对中国完成了怎样的深刻影响?仅限于割地求和吗?

谢谢邀请,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百年积弱和备受欺凌的起点,以及课本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描述。

如果用赔款金额或者割地大小来衡量的话,比之后来的条约的确不算什么,其实,英国人并非胃口小,而是图谋太大。

关于《南京条约》的几个重点

1、虎门销烟的性质

鸦片贸易是非法,进货渠道是走私,那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将鸦片收缴并销毁自然是天经地义,而非什么罔顾公平贸易的行为。

▲虎门销烟

无论哪个年代,海关部门对于走私的商品全权处置乃是一个主权国家司法主权的体现。

2、对鸦片只字未提

作为战争直接起因的鸦片,《南京条约》的赔款中有300万银元的“货款”,却对鸦片二字只字未提。

这是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双方似乎对此都讳莫如深。

3、《南京条约》还有附件

1843年,双方继续签下《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作为附件,共同组成了《南京条约》的全部。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束缚半殖民地国家的三条重要链锁”都来自于此。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英国的目的在于避免过度刺激清政府,而清廷的“钦差大臣”们显然并不了解这些意味着什么。

基于上,《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昭然若揭,其对于中国的危害不止于割地赔款这样肉眼可见的损失。

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 --耆英、伊里布、牛鉴的奏章。

英国人的精明显然不是这几个蠢货可以明白的,这轻松写意的大笔一挥意味着什么,他们或许甚至都未曾考虑过。

对司法的践踏:领事裁判权

“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五口通商章程》

所谓领事裁判权意味着一切英 国人 ( 后来发展到一切外国人 ) 都在华享有“ 治外法权 ” 。 中国政府对于境内作奸犯科的外国人无权约束,却要承担了他们“身家全安”的片面义务。而只作为外国商务代表的领事 , 却在中国兼有外交和司法大权 , 直接干预中国的司法行政 。

这是一个荒唐的条款,璞鼎查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不久说 : “ 约束英国人远比保护英国人困难得多 ”,“ 和别人相比,个个都是更大的恶棍。” 。

凭借此条款,殖民者可以在中国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作奸犯科,却不会受到追究,以至于后来成为“ 冒险家的乐园 ”。

▲漫画《海贼王》中为所欲为的“天龙人”

此条款甚至流毒至今,尚有国人将老外当做“天龙人”而不觉得意外。

《南京条约》除规定释放全部英俘外,甚至还有宽待汉奸、满奸的条文 ( 第8、9条),这些通敌叛国的民族败类甚至都有一张护身符 , 这些都是对中国司法主权赤裸裸的践踏。

无限繁殖:片面最惠国待遇

“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一体均沾 , 用示平允 ”。--《虎门条约》

也就是说,别人有的,英国也要有。随着美、法等相继沿袭,最后扩展至所有列强,签一个条约相当于签一堆,开放一个口岸等于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比较典型的是巴麦尊于1851年7月根据中美、中法条约中没有关于领事负有担保商人纳税义务的条款,引用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训令驻华公使文翰照会清政府,单方宣布取消《南京条约》第2条的英领事担保英商“ 清楚交纳货税炯钞 ”的规定 , 公然由英国政府出面保护走私!

恐数十年后,或分道而扬镰,或合谋而定从,为中土之患者,又岂止英夷一国而已哉!--夏燮 .《中西纪事》

担心在未来变成了现实,对于英国等列强们而言,这一条款既为为日后的坐地分赃保留一份不可缺少的特权,同时又用“ 不企求排他性的利权 ”作诱饵 , 使国际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权益绞缠在一 起 , 以便共同对付中国人民。

最终各国达成“门户开放”协议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原因实则肇始于此。

协定关税:财政命脉落入他人之手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 ,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晌费 , 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英 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 , 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 下 。 ”--《南京条约》第十条

这就是所谓的“ 协定关税”的开始,所谓“ 秉公议定”不过是一句空话,关税要由外国人“ 议允 ”,《过境税声明》中就有“洋货各税 , 一律照旧轻纳 , 不得加增”的无理限制,《五口通商章程》则确定的近于值百抽五的低额进口税。

▲开阜后的上海外滩

条款之优惠,松口之迅速,连璞鼎查本人都认为“ 在各方面都比商人敢于建议的更为有利”。事实上,以后外商又将进日税一压再压,直到便宜占尽的英商都觉得“无可非议”了,因为“ 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任何别的国家会有比它更为公道的税则”。

“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 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塑塞,不能出口 。 ”--牟安世《鸦片战争》

由于洋纱洋布等工业化产品进口的增加,很快冲击了中国沿海一些地区的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上海开埠后的1846年,附近的松江 、 太仓等地本是中国有名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迅速走向了消亡。

▲清末无家可归的乞儿

鸦片也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到1849年达到了5万箱,据估计,在1843-1846年间,中国外流白银 约有3900万至4700万元,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对于金融、商业、手工业、农业等经济领域都有不利影响,也加剧了清廷的财政危机。

而作为国家财政命脉的海关,也很快落入外国人之手。

▲英国人赫德

自1859年江海关英籍税务监督李泰国被委派为总税务司,负责募用外国人在各口岸任税务司起,外籍税务司管理中国海关便成为了制度。而自1861年起,广州副税务司英人赫德任总税务司(初为代理),一直管理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

直至1926年10月,广州革命政府外交部公布《征收出产运销物品暂行内地税条例》,中国海关才第一次撇开帝国主义控制,开展自行征收产销税的行动。而后来随着美国在华势力的急剧增长,从1943年起,总税务司一职由美国人担任。

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中国海关,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不过是帝国主义国家搜刮中国财富的工具。

五口通商:被动的门户大开

“自今以后,大皇 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南京条约》第二款

依据条约,列强便在中国建立起通商口岸制度,清政府以前所实行的公行制度被废除。由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称为条约口岸或约开口岸。根据条约,原国有商行性质的公行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任便“与何商交易”之外,还可以享有居留、租建权。 另外,《南京条约》第二款还规定,英国可以在五口派设领事、 管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

▲开阜后的厦门鼓浪屿

这些权利本都属近代通商制度的正常范围,而晚晴之通商乃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迫使中国承担片面的、不平等条约义务的一种特权制度。在这些口岸实行的都是有利于外人的特殊制度,外人所享有的权利,不是由中国政府而是由中外条约作出规定,这显然背离了国际法“给予外国人什么待遇,这是一国的主权,别国无权干涉”的精神。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与欧美各国的商港虽有类似之处,但性质完全不同。后者“仅为旅客货物 及船舶出入之口岸,系由关税行政上之目的规定者也”;而 前者却实行由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给予外人种种特权的制度。

后来列强逐渐取得了租地、设厂等特权,最终发展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制度,并经由“片面最惠国待遇”加以放大和普及,最终成为外国势力在中国的盘踞之所。

总结:一张予取予求的空白支票

一言蔽之,鸦片战争揭露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真面目,此后试图分一杯羹者纷至沓来,《南京条约》带来的“沦陷”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苦难之源。

实际上,巴麦尊在1840年2月20日给侵华全权代表的训令中强调: “ 一切关于条约正确解释可能发生的问题 , 都必须以英文本为准。”。

如此,与空白支票何异呢?

▲《南京条约》正本

《南京条约》签订显然未能达成道光皇帝“藉作一劳永逸之计”的愿望,后来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两次联合法、美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照会。他们提出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无理要求并遭到拒绝,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际起因。

毫不夸张地说,《南京条约》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提出的最大限度的侵略要求。对比日本和沙俄的要钱要地,英国人对于贸易规则和持续获利的理解显然更加深入,而清廷所理解的一锤子买卖,到头来发现是一把带着血槽的匕首,令未来的中国一直处于失血状态。

而英国人眼中“ 如此圆满的结果 ”, 对中国来说既是灾难的开端,也是觉醒的开始 。

沦陷之日,亦是觉醒之始

踊跃同袍,子弟悉成劲旅;婉娈如玉,妇女亦能谈兵。嗟乎昔日从容坐镇,谁念寇在门庭;只今慷慨指挥,誓看波恬沧海。--《全粤义士义民公檄》

《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富者助铜,贫者出力,举行团练,按户抽丁 ” , 十多万群众聚集在 “ 社学 ”周围 , 发表 《全粤义士义民公檄》 , 组织群众性武装自卫,并阻止英军进入广州城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

▲反抗从未停止过

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自发抵抗外国侵略者的行动,显示了不甘屈服于外侮的顽强精神,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

“ 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 ”--马克思

而在这旷古未有的奇耻大辱面前,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挣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思考新的问题,为了认真对付西方的陌生人 ,他们逐渐“开眼看世界”,“求变”的思想也悄然滋生 。

林则徐、魏源和龚自珍等先驱们,虽然没有找到救国良策 , 但他们学习西方的尝试,改革现状 的要求和抵抗外寇的言行,都代表了一股新的潮流 , 在思想界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 成为中国 近代改良变法的先驱。

结语:历史不接受调侃

《南京条约》对于国人而言,显然是一个不应该忘却的回忆节点。自此,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人殚精竭虑,夜不能寐;无数人以身许国,血染疆场... ...

所谓的“富裕”,如果缺乏捍卫的能力,势必只是下一次赔款的积累;而所谓的“和平”,在没有足够的武力震慑前提下,其实单薄得如同蚊帐;更不要相信所谓的“友善”,在压倒性的强大之前,他人的笑脸都不会真诚。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笑面人》

对待历史的态度,将决定民族的格局和未来,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当做调侃的“梗”,既是自以为是的荒唐之举,也是一个值得反省的社会现象。除了愤怒、悲哀和谴责之外,我们更应该想想如何才能打造正确和普及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如此,方可避免下一次的沦陷。

割地求和可以取哪些名字
割地求和的近义词
  • 【发音】gē dì chēng chén
  • 【解释】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