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1.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是兵不厌诈,足智多谋。
2.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俗话又说:兵不厌诈!这不我光明正大的短信就来了,然后请你吃饭,由你买单来完成兵不厌诈。
3.你不是说我打不过你么,现在死了吧,这就叫做兵不厌诈!
4.你没听过兵不厌诈吗?不如此,我们怎能掌握先机打败对方呢?
5.你制定策略可以遵循兵不厌诈的原则,但是很多职业道德的禁区你还是不要轻易的跨越,那是雷区,会把你炸的粉身碎骨。
6.我说疯霸子,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看清楚我们这是在干嘛,我们这是在战场上厮杀,这没有什么阴不阴的,这叫兵不厌诈懂吗!
7.商场上竞争激烈,兵不厌诈的招数层出不穷。在我们还无法确定从中判断真假时,切莫轻举妄动。
8.兵不厌诈,诈败佯输也是一种兵法谋略,兵家只需要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9.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去打倒敌人,不要怕被别人笑话。
10.要使如此大胆的行动得以取胜,需要蒙蔽敌军,“兵不厌诈,出奇制胜”。大仲马
兵不厌诈:厌,厌弃;诈,欺诈。作战不厌弃制造假象。 指用兵时为了克敌制胜,可尽可能采取欺诈的方式迷惑敌人。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例句:我可知道曹丞相很会用兵,兵不厌诈,他不是惯会使用诈术吗?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