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
  • 兵不厌诈的读音bīng bù yàn zhà
  • 兵不厌诈的繁体兵不厭詐
  • 兵不厌诈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兵不厌诈的结构主谓式成语
  • 兵不厌诈的年代古代成语
兵不厌诈的解释

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兵不厌诈的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的用法

兵不厌诈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兵不厌诈的典故

  •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用兵不厌诈造句

1.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是兵不厌诈,足智多谋。

2.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俗话又说:兵不厌诈!这不我光明正大的短信就来了,然后请你吃饭,由你买单来完成兵不厌诈

3.你不是说我打不过你么,现在死了吧,这就叫做兵不厌诈!

4.你没听过兵不厌诈吗?不如此,我们怎能掌握先机打败对方呢?

5.你制定策略可以遵循兵不厌诈的原则,但是很多职业道德的禁区你还是不要轻易的跨越,那是雷区,会把你炸的粉身碎骨。

6.我说疯霸子,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看清楚我们这是在干嘛,我们这是在战场上厮杀,这没有什么阴不阴的,这叫兵不厌诈懂吗!

7.商场上竞争激烈,兵不厌诈的招数层出不穷。在我们还无法确定从中判断真假时,切莫轻举妄动。

8.兵不厌诈,诈败佯输也是一种兵法谋略,兵家只需要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9.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去打倒敌人,不要怕被别人笑话。

10.要使如此大胆的行动得以取胜,需要蒙蔽敌军,“兵不厌诈,出奇制胜”。大仲马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的意思?

兵不厌诈:厌,厌弃;诈,欺诈。作战不厌弃制造假象。 指用兵时为了克敌制胜,可尽可能采取欺诈的方式迷惑敌人。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例句:我可知道曹丞相很会用兵,兵不厌诈,他不是惯会使用诈术吗?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

兵不厌诈的故事,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谁?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兵不厌诈可以取哪些名字
兵不厌诈的近义词
  • 【发音】bīng bù yàn quán
  • 【解释】见“兵不厌诈”。
  •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兵不厌诈的反义词
  • 【发音】xiān lǐ hòu bīng
  • 【解释】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