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似曾相识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1.而那静谧的山野,却千年万年的守候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春夏秋冬,一样的风景,重重迭迭、似曾相识。
2.陈小艺、濮存昕、张志忠将共同诠释这部看似荒诞怪异,实则似曾相识的经典大戏。
3.他在黑暗中模模糊糊的看了对方一会儿,似曾相识,但并不熟悉;便认为是到这里来投亲的外乡人。
4.衣襟还残留着昨日的花香,身边飘过还是那朵似曾相识的流云,伸手截住那片被秋风吹拂自惭自秽冉冉而下的淡黄的枯叶,一丝苦涩入我心。
5.远琴近到似曾相识,窑上之人不由挺身凝听,那茅屋之中晚炊忙碌的主妇,也个吸引出门来探,由此感怀而神伤,想那大姑之瑶琴,已然地下埋葬有日了。
6.我九岁的那年暑假,天天坐在门口高大的白蜡树下,封闭耳朵和触觉,重视捧着那本书深深地阅读。能读懂的地方就顺水推舟地滑跃过去,感觉到蜻蜓点水后的涟漪,一环一环荡漾开,水波清澈,水中倒影似曾相识。
7.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总是那样似曾相识。
8.我看到他的样子,是夏时,他穿了整齐的礼服,偏偏俊朗的五官在我眼前晃呀晃,一时间,我感觉这个画面似曾相识,我冲他傻呵呵的笑了一下说"哥,我没事,我还要给自恋狂伴奏。"。
9.春晚,不看会感到失落,看了会感到失望。很多节目雷同,很多歌曲似曾相识,创作原动力不足,文化创作很贫乏,建议通过重奖的方式激励创作。
10.因为您尚未导入类,这时在左边框中就会出现一个似曾相识的符号,即一个带叉“”的红框,再加上一个黄色的灯泡。
这个问题特别适合我回答。我前些日子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其中的心理过程。
这里我把大概意思说一说。人之所以说感觉似曾相识,是因为大脑中分泌了一种叫共鸣快感的激素。这种激素分泌以后,你就会感觉到豁然开朗,对对对,就是这么这么一回事噢,会产生一种顿悟感,这个顿悟感的形成,有一定条件,但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你看见了这个事物,和你大脑以前的记忆,经过核对之后,大部分相似的情况下,就会分泌出这种共鸣快感。我说了这个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有时候会出现错误,在没有准确核对的情况下,大脑也会错误的分泌出了这种顿悟激素。于是你就出现_此情此景好像是在哪里发生过一样 的错觉了。下面是我写的这篇文章的地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仔细看一看。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14789464067015176/?app=news_article×tamp=1565537782&req_id=20190811233622010152020033063C6D9&group_id=6714789464067015176
我和我的那个她就有这种感觉。
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我在一个食品公司工作的时候。由于我们穿着工作服,都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就是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在我们的眼睛互相对视的那一刻。我感觉到心灵的颤抖,激动。
就在那一瞬间。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的时候说的那句话,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也就从那一刻起,这双眼睛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就凭这双深情的,多情的眼睛。我一次次的找到她,去诉说我对她的深情。
终于她被我的真情感动。我们陷入了深深的热恋之中。
我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从科学上讲,似曾相识感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
似曾相识是一种感觉自己身处曾经出现过的某个场景的不确定之感。数秒之内,确信曾经经历过,几乎可以预计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事。然后这种感觉消失,我们重回现实。再多深入解释就很繁锁了,这里就不多作叙述。而且,至今科学解释也不是令人满意!这里就不多说了。随笔学识有限,此文不通处望谅解。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这种感觉像是以前就认识见过,认识了很久的意思。往往这种感觉会比较奇特,说明你们两个人有缘分,让你们在此想见。初次见面感觉似曾相识,对方让你感到很温暖,很有治愈能力,而且很随和,很熟悉的意思。你会觉得很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