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跌倒;扑:拍打。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形容理论、学说等完全正确;无可辩驳。
宋 朱熹《朱子全书》:“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颠扑不破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有志者事竟成"虽是老生常谈,却是颠扑不破的。
2.道德原则是永恒不变圆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在生意场和课堂上都同样重要。
3.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4.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确实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没有生命,何为剑?韩静霆。
5.然而,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我们都会失去。
6.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经济、科学等方面的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7.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后,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不证自明、颠扑不破的“真理”;
8.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9.“随机应变”这个古代战场上颠扑不破的法则今天仍旧适用。
10.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
牢不可破:谓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
颠扑不破: 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它们是近义词,区别在于:牢不可破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之间的联系紧密。如:两国友谊牢不可破;颠扑不破一般用来形容理论学说的真理性,历经反复考验,证明不能推翻;坚不可摧多用来形容人的决心、意志、精神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