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的读音tuì bì sān shě
  • 退避三舍的繁体退避三捨
  • 退避三舍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退避三舍的结构补充式成语
  • 退避三舍的年代古代成语
退避三舍的解释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退避三舍的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用法

退避三舍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退避三舍的典故

  •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用退避三舍造句

1.我请求大家为“千年挑战账户”拨款,以便美国的援助能够送到需要援助的人们手中。在这些国家,民主正在崛起,腐败正在退避三舍

2.每当收听美国运动赛事的解说时,英国体育迷们有时会想退避三舍。在美国,评论员更愿意大喊大叫,解说也更加戏剧化。

3.你总是退避三舍吗?

4.他说女孩子的父亲都因他的事业对他退避三舍

5.原来那些令人讨厌的习惯和坏脾气似乎都退避三舍

6.他现在只要一喝醉酒,就会拔出他的水手弯刀,将它放在面前的桌上,使别人都对他退避三舍

7.明智在于懂得何时应退避三舍,何时应迎难而上。

8.尽管大公司能把新生的企业家笼络在自己公司的麾下,与日俱增的官僚作风却会使这些创业者们退避三舍

9.中国已经成为委内瑞拉非常需要的资金来源。在委内瑞拉倍受经济衰退困扰之时,总统查韦斯(HugoChavez)继续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退避三舍,中国成为受其欢迎的另一个选择。

10.虽然人们都对他退避三舍,但是狗却乐于和他结伴。

退避三舍的翻译?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1]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什么意思?

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有多远?

在古代,“舍”字是行军路程距离的一个计量单位,30里为“一舍”,那么,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就是90里路,比现在的全程马拉松距离稍长些。

(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和很多成语一样,也有勾心斗角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某方面讲还是拜一个美丽的女子所赐。

2600多年前,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凭借自己能歌善舞的技能,俘虏了君王的花心,迷得君王冷落后宫三千佳丽,只为笑看一人。备受君王独宠的女子也算争气,又为君王诞下龙子,这君王对她更是喜笑颜开万般宠溺。

人往往就是这样,持宠骄横得意忘形,这是人的劣性,一旦条件允许,就会窜出来横冲直撞,破坏世间和谐安宁。这美人就是如此,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经常向君王吹耳边风,在她不惜余力地努力下,终于把君王吹得晕头转向,迷失心智,不仅逼死太子,还吓跑了几个儿子。这君王是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主角晋国皇子重耳的老父亲晋献公,这美人就是晋献公的小老婆宠妃骊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尽管年事已高,但是依然爱江山,而且更爱美人,为了钟爱的美人,狠毒甚于老虎。

由于美人骊姬的主要功劳,开启了少年重耳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别样人生,从一个鲜衣怒马少年变成了一个背井离乡落魄逃难之人。但是,重耳可不是一般人,不会轻易被打倒,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中,初心未改。

(晋文公)

他以自己高尚的德行和魅力吸粉无数,有很多贤人志士文武兼备的人是他的铁粉,即使他被迫逃离母国在外颠沛流离,也不脱粉。不仅如此,他还备受其它国家领导人的青睐,楚国国君楚成王就很欣赏他,当居无定所的重耳来投奔他时,他热情给予帮助,以上宾礼待重耳,畅谈饮酒是常态。

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他们再次把酒言欢,酒酣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重耳笑答: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交好。假如以后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再与您交战。

后来,在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两国交兵,两军交战时,晋文公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驻扎在城濮,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晋文公信守诺言)

虽然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距今有2600多年时间了,但是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被淹没,至今还被经常用到,只是意义已大相径庭。其实,这个成语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对楚成王救己与危难之中的感恩承诺,最初体现的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美德。

成语,大多是从古代承袭下来的,通常蕴含着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看似简单,却内涵乾坤, 因此,读成语,也能学到不少知识。从这条成语中,不仅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还应学习做人。朋友间相处,需要的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雪中送炭;做人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应提升自己的素养,向这条成语中的晋文公学习,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坚持,学习他言而有信的良好品行。

退避三舍出自战国还是春秋?

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tuì bì sān shè,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望而生畏和退避三舍的区别?

望而生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看到就产生畏惧感。退避三舍,退,当然是后退丶退缩,避,避开丶躲避,三舍,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泛指距离很远。退避三舍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某人或某事件产生一种实在不想亲历丶亲见丶亲近,而采取一种远远的躲着极力回避,前者为产生一种畏惧感,后者为不管他的前世今生,也不管他的好歹美丑,只有远远躲着为妙。

退避三舍可以取哪些名字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
  • 【发音】wěi qǔ qiú quán
  • 【解释】勉强地去将就别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委曲:曲意迁就。
  • 【出处】宋 欧阳修《滁州谢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始终爱惜,委曲求全。”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 【发音】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