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茅塞顿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听了这场鞭辟入里的演说,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2.读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使你茅塞顿开。
3.你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后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
4.听了老师这番讲解,我茅塞顿开,这类题我都会解了。
5.爷爷意味深长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
6.经你一说,我茅塞顿开,真是“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7.在他的启发下,我茅塞顿开。
8.听了妈妈的话,我觉茅塞顿开。
9.年轻人茅塞顿开,旁边的顾客也听得津津有味。
10.这道题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指点,使我茅塞顿开。
含义不同,使用场合也不同
醍醐灌顶是比喻听了高明的见解受到很大启发,彻底觉悟。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茅塞顿开,指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顿时畅通。
在使用场合上, 醍醐灌顶针对那些对深奥道理不明白的人,振聋发聩针对那些容易做糊涂事的人,茅塞顿开则用于那些一时想不到合适办法的人
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第一个主语是一件事,一个人等等第二个是文字发人深省第三个自己突然明白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
释义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相关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茅塞顿开,成语,形容人有些想不通的事忽然间明白了。都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吧,那嘎小子淘气把人屋子烟道用柴草堵了,把人家呛的不要不要的,那就是茅塞。把那堵塞物拔了,就是茅塞顿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