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自毁长城是什么意思

自毁长城是什么意思

自毁长城
  • 自毁长城的读音zì huǐ cháng chéng
  • 自毁长城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自毁长城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自毁长城的解释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自毁长城的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16回:“这岂不是自毁长城,做下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么!”

自毁长城的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己破坏

历史上有哪些“自毁长城”的人物?

历史上所谓的“自毁长城”,实际上也可以用另外四个字解释,那就是“功高震主”。当属下将领的才能,声望都超出了君主的控制能力,纵是长城,自毁也是当然的。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南朝宋文帝和檀道济

谈及“自毁长城”怎么能不说,典故的出处呢?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名将,后世唐武庙64名将,宋武庙72名将,《十七史百将传》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成语“唱筹量沙”讲的便是他的故事,而“三十六计”也是由他总结而出。

但是檀道济并非将门,只是微末的寒门出身,父母早亡,与两位兄长相依为命。成年后投身北府军,成为了刘裕的部下,因为富有胆识谋略,又能身先士卒,屡建战功而被刘裕器重。

刘裕北伐时,檀道济便是先锋,一路披靡,破许昌,擒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据潼关,破姚绍。长安平定后被封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

刘裕称帝后,檀道济以开国功臣,担任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 听直入殿省。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刘裕死后,檀道济在军中威望最高,左右心腹都是身经百战,掌握兵权的大将,且几个儿子又有才气。因此宋文帝对其非常忌惮,担心成为刘裕第二。

后来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又使宋文帝无法像刘裕一样取得立军中威望,加之体弱多病,几次病危,于是愈发想要除掉檀道济以除后患。

终于在436年,宋文帝一次发病的时候,将檀道济召回逮捕。以密谋叛乱的罪名将檀道济和几个儿子,以及心腹薛彤、高进斩首。

《南史·檀道济传》中记载,檀道济被捕后,脱帻投地,怒喊:“乃坏汝万里长城!”也就是成语“自毁长城”的出处。

后来北魏听说檀道济等被杀,率兵攻宋,直逼都城建康,宋文帝才感慨道:“假若檀道济在何至于如此呀!”

赵幽缪王和李牧

李牧为战国四名将之一,长期驻守雁门郡,防备匈奴。后以计大破匈奴,杀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使得其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赵国的城池。

后来,赵国大将名臣如蔺相如、赵奢、廉颇等或死或走,只有李牧成为支撑赵国的柱石重臣,多次领兵击退秦国的进攻。

为了除掉李牧,秦国再次使用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那个曾经诬陷廉颇的郭开,散步李牧勾结秦军,准备叛国。赵幽缪王听信谣言,未经证实,便以宗室赵葱代替李牧为主帅,李牧不从被杀。

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率军攻下邯郸,俘虏赵幽缪王,公子嘉逃代称王。

夫差和伍子胥

伍子胥原为楚平王子建太傅伍奢次之,因费无极诬告陷害,伍奢及长子伍尚被杀,伍子胥逃往吴国。

后伍子胥帮助阖闾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国都城,掘墓鞭尸,报杀父兄之仇。败楚之后,又助吴国败徐、鲁、齐,成为春秋霸主。

公元前496年,阖闾和越王勾践大战,受伤而死。夫差继位为吴王,为父报仇打败勾践,当时伍子胥建议杀死勾践,但太宰伯嚭受到越国贿赂,为勾践讲情而免死。

公元前484年,伯嚭诬陷伍子胥谋反,夫差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临死前遗言家人,将他眼睛挖下,挂在都城东门上看着越国灭吴。夫差听后大怒,命人将尸首用鸱夷革裹扔入江中。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夫差拔剑自刎。

除以上外,还有像斛律光、岳飞这些也算是自坏长城,也有如朱友贞、李隆基等这些君主的盲目指挥,导致王彦章、哥舒翰战死,也应该算是。

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古代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权,在权利的巅峰总会有点飘飘然,很多历史上所谓的明君也犯过错误,“自毁长城”的事并不少见,屈原、文天祥、岳飞这些忠臣名将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自毁长城”的典故,正好映证了封建统治的昏庸。

一、自毁长城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把他骗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

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人们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称为自毁长城。自毁长城是一个成语,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也是起源于南京的,跟自毁长城同时同地产生的,还有目光如炬这个成语。

这就是“自毁长城”的来历,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应该拨开迷雾,看看檀道济的悲剧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或者能从“自毁长城”这个典故里看到更多的历史内涵,也使得人们能对这位名将有更多的了解。

二、檀道济所处的时代

时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檀道济也是一样。

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日渐腐败,甚至是深入骨髓,像跗骨之蛆一样咬噬着封建政治体系,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这样人心思乱的时代,结果导致了孙恩、陆循的武装反抗,在镇压这场暴乱之时,一些出生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将军掌握了实际权利,而其中的佼佼者刘裕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借助东晋第一王牌军“北府军”的力量,一举成事,把东晋王朝打入深渊,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刘宋新王朝。

刘宋王朝的建立削弱了东晋门阀士族的优势,专制的皇权开始重新燃起了火苗,当然这是符合社会的发展的,然而皇权的专制,必然导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爆发。

宋武帝驾崩后,他的后代子孙的内部矛盾更加激烈,而他更没有把这些矛盾处理清楚,而他的后代继承者多是贪婪而不满足的之辈,而且杀戮昏庸。

为了争夺皇帝宝座,他们互相攻击,互相伤害,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本身这个皇位就带着血腥,所以这个“长城”有一天确实会被自己毁掉。

在封建统治疯狂内斗之时,刘宋王朝的文武发大臣也被卷入其中,特别是功勋高著的老臣,都遭到了莫名的屠戮。正因为这样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刘宋王朝的离心离德,内部混乱,军事力量孱弱,根本无法抵御来自来自北魏政权的强势进攻,内部的互相攻击,矛盾重重,也为后来的野心家萧道成创造了契机。

檀道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人生路程的艰难跋涉,而他最终的被冤杀的结局,也是时代的悲剧,他是这个腐朽王朝的牺牲者,也是“自毁长城”的统治者愚蠢体现。

三、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出生寒门,高平金乡人,他是刘裕最早的追随者,和他一起开疆拓土,直到建立王朝,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本该受到重用,可是却被无情的诛杀了。

他是刘宋王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南征北战,历任武扬将军、宁朔将军等职位,可谓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身先士卒,立下汗马功劳。

他擒桓振,讨鲁山能征贯战,破徐道复,辅佐刘裕北伐后秦,连连攻克许昌、洛阳等等军事重地,长期担任北方大门的“门神”,与强敌北魏大军屡次作战,屡建奇功,可以说北魏军中无人不忌惮他三分,有这样一个猛人在,等于在北大门上了一把大铁锁。

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无可匹敌,在治军管理上也是颇有建树,三军上下莫有不从之人。后世兵书最后一计都要加上一句:“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檀道济虽然久驰沙场,但是他从来不滥杀战俘,因此受到了将士与对手的尊敬。

檀道济拥有如此重的兵权,众人的信任,可是他从来没有野心,而是忠心耿耿的服务于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是非常相信他,并器重他。甚至在他临终前还嘱咐未来的继承人刘义符说,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才能卓越,可是在政治上并没有野心,你控制他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还是没有逃过新任统治的屠刀,他被宋文帝刘义隆送上了黄泉路。

檀道济没有想到,他走上断头台的原因就是他参加了拥立宋文帝的活动,宋文帝在上台之后,对于拥立他的功臣全部都实行了清理,他杀掉了徐羡之、傅亮等人,当然檀道济也没有躲过这场杀戮。虽然檀道济一再给宋文帝表示忠心,但是宋文帝终于还是因为他的功劳过大,没有放过他。

宋文帝天生疑心甚重,留下檀道济本身就是利用于他,等用完之后,必然是要杀掉的,也许宋文帝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杀掉他,而这时正好有小人进了谗言,于是宋文帝找了一个理由,把檀道济送入大牢。

檀道济在被捕入狱之时,曾愤怒到“目光如炬”,他摘下帽子,狠狠的往地上一摔,恨恨的说,“汝乃自毁长城”!

檀道济一句话道出他的辛酸,也创造了一个后世还被运用的成语“自毁长城”。

四、檀道济的悲剧缘由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造成,也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当然也是封建统治者愚蠢的体现。

檀道济被诛杀后,北魏群臣欢喜雀跃,认为再也没有对手了,这时候宋文帝才感觉到深深的后悔,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后悔药卖的,只能在忏悔中接受这样的局面。

从这个悲剧说明,在宫廷斗争中,功臣名将往往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奸相的对手,他们习惯于常人的思维去进行人际关系的斗争,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而于此相反的奸臣小人往往生活得如鱼得水,在扳倒绊脚石的同时,还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檀道济的悲剧是时代给他带来的东西,也是他个人逃不掉的结局,封建统治者腐朽的思想,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檀道济命运悲剧的原因。

太平天国创业公司中,董事长洪秀全为何灭总经理杨秀清自毁长城?

这个创业公司是个新公司,公司刚刚起步。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新上任的,所以说大家处于求学储能的阶段,经验还很不足。但是董事长是个实实在在的董事长,没有任何兼职。而总经理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间接的兼任着董事长,偶尔会客串一下董事长父亲的角色。

公司的名字早就起好了,叫太平天国创业公司。刚开始,公司很小,公司连个正式的办公地点都没有,起步算是很艰难吧!但是,洪董和杨总凭借自己的天赋带领其他部门的经理和公司广大员工一道,风餐露宿,雨雪无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笔大的订单。终于使公司可以撸起袖子,迈开步子走在发展的大路上。

这时候,公司必须要有个正式的办公室了,那办公室设哪儿呢?为了公司的发展,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还是杨总拍了一板砖,南京那里客户多,更适合公司发展。所以公司的办公地点就正式定在了南京。

到达南京后,公司算是步入正轨。洪董看到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公司发展的红红火火,就给自己物色了很多的小秘。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然后和小秘们亲亲我我。这一切,杨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处理着公司的日常事务。时间一长,杨总就不高兴了。我每天忙忙碌碌的为公司,我的功劳是最大的。没有我,太平天国公司怎么会有今天?而他洪某人一天就知道和小秘们浅斟低唱。

这时,杨总的心里开始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暂时还没有太多倾斜,但是杨总却总是给公司其他经理脸色看。想试探下董事长,所以今天处罚这个,明天收拾那个。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杨总看大家都怕他,于是变本加利。一天,把怒气撒在了洪董的身上,还打了洪董一顿。很多的员工和部门经理以及驻外办主任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要求董事长收拾杨总。然而,董事长却选择了忍气吞声,为了公司,他咽下了这口气。杨总看洪董这都能忍,于是更加有恃无恐,这次他直接客串了董事长的父亲,逼洪董辞职,要把公司的洪董变成杨董。这下彻底惹怒了洪董事长,遂下决心要除掉杨总。

袁崇焕之死究竟是自毁长城还是罪有应得?

袁崇焕其罪定,再洗也洗不白,袁不死明还是会灭,更何况其该死。

为什么说袁该死我不想再去重复,我知道很多人想去洗白,先是冉闵造神运动,然后洗袁再洗洪,接洗秦,有意思么?

拿袁崇焕比长城就如拿魏忠贤比粮仓,为什么这么讲?蜀中无大将,袁崇焕以进士出山入将,绝对是抗清名将,毛文龙虽然靠向被文人集团称为阉党的宦官,而罗列罪名坑杀,才是自毁长城。

以袁崇焕采用豆逼的战术在宋时已经被证明行不通,真不知何以为帅?在东林党的支持下,为所欲为。

为什么会型成蜀中无大将,正是跟东林党兴起有很大的关系,士大夫的风骨没的说,绝对铁骨铮铮,然而毛病正是看不起武将,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的猛士支撑的军,连毛文龙都被杀了,就以袁崇焕文将当大帅的能力如何挡清骑?

历史没有如果,假如毛文龙不死,清军就无以南下,而在李闯这莽夫进京时袁崇焕就有军力回师,明就不会被李闯所灭!当然这只是最终的假设之一。

崇祯为什么一定要杀死袁崇焕?为什么说袁崇焕的被杀是自毁长城?

袁崇焕夸大欺君,同时为一己私利擅杀毛文龙,让整个辽东防御系统崩塌!不杀袁崇焕不足以平民愤

南宋建立没多久,为什么秦桧急着要杀岳飞?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秦桧为什么急于杀岳飞,我认为有下面几点:

1.两人政见不同。

岳飞是主战派代表,秦桧是主和派代表。

岳飞多次公开指责秦桧,不想着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只想着和谈,是个不忠不孝的人,不配做宰相。

这些话使秦桧很恼火,秦桧必须要除掉岳飞,即使秦桧不想除掉岳飞,秦桧手下的人也会煽风点火的。

2.杀岳飞是高宗的意思,秦桧只是个执行人。

皇帝要杀岳飞,秦桧只能迎合皇帝的意思,按皇帝的意思办事。

借用皇帝的手杀掉岳飞,秦桧何乐而不为,何况秦桧也想杀岳飞。

3.和谈的需要。

在经历苗刘之变、郦琼之变后,高宗对武将心怀介意,时时防备着武将,而岳飞有多次上书,请求带兵20万北上收复失地。

这让高宗很不放心,南宋一共才多少军队啊,岳飞就要带20万,这个不能不防。

而此时,金国提出了和谈的提议,咱们别打了,和谈吧。

高宗得到消息很高兴,但金国的要求是和谈先要杀掉岳飞。

于是乎,在和谈的要求下,在解决武将割据的要求下,在维护高宗统治地位的要求下,高宗最终下定决心拿岳飞开刀。

4.岳飞自身的问题。

岳飞是个单纯的武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多次干预朝政(如上书高宗立太子的事情),指责朝中重臣。

有不注意和同僚搞好关系,只知道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犯了政治上的大忌,最终死于风波亭,年仅40岁。

5.经济问题。

打仗是要花钱的,南宋偏安一隅,经过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高宗确实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打仗。

不考虑经济状况,岳飞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想法,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以当时南宋和金国的经济实力,谁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议和也许是双方唯一的选择。

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岳飞只能一死了。

当然了岳飞也没有白死,他的死成就了他的千年忠义之名。

自毁长城典故?

答: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皇帝杀害宋国檀道济。

破罐子破摔,自毁长城的意思?

就是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了自己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不可否认,魏延无论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是在诸葛亮主政时期,都是蜀汉在北方抵御曹魏的一员大将,称之为长城并不为过,他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还留着,这段长城就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而且可能随时爆炸,毁掉了整个蜀汉。

因为在不同时期,魏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01

刘备时期,魏延可谓是真正的北方长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邀请入川抵抗汉中张鲁,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当时,刘备把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都留在了荆州,魏延就成为了刘备手下为数不多的猛将之一。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并派遣刘璝、张任、冷苞、邓贤、吴懿等进攻刘备。

刘备孤军无援,而且粮草不继。刘备率领黄忠、魏延等大破刘璋军。之后,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魏延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随后参加了围困成都的战役。

在这个过程中,魏延的确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立下大功。并以此博取了刘备的信任和器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经过一年多的汉中对峙,终于逼迫曹操撤军。

刘备占据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提拔魏延由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任命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

就刘备占据的地盘来看,除了荆州就是汉中最为重要。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张飞应当出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意外的任命了魏延。无论资历还是战功,不得不说,魏延与张飞还差得很远。如果说张飞性情暴躁,不适合独当一面的话,那么智勇双全、稳健谨慎的赵云,也比魏延更有资格出任这一要职。

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器重。魏延是仅有的可以与关羽相提并论、独当一方的大将,完全称得上是刘备的北方长城。

在之后的数年内,虽然曹魏在汉中方向,并没有真正发动有威胁的进攻,但魏延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刘备夷陵之战、及诸葛亮远征南中时期,魏延固守汉中,保障了蜀汉北方的安稳。

02

在北伐战略上的分歧,是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失去了与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本。能否生存下去,也成为了问题。

此时的曹丕已经根本不把蜀汉作为了存在,不必说蜀汉对曹魏的威胁,就是灭掉蜀汉也不需要兴师动众了。只要消灭了孙权,就可以平定天下。

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濒危的边缘拖了回来,恢复了一点元气,但还根本无法与曹魏争锋。

此时,诸葛亮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决定北伐。其战略目的并非是要消灭曹魏,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根本目的是减轻孙吴的压力,维系孙刘联盟的存在,避免蜀汉灭亡的命运。

但魏延却不明白蜀汉面临的困境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力主子午谷奇谋,想一举战胜曹魏,统一天下。其何谈容易,又是何等的幼稚?

在诸葛亮生前,尽管魏延屡屡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摄于诸葛亮的权威,魏延只能隐而不发。

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存在着分歧,但诸葛亮还是承认魏延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也想利用其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在这个时期,魏延协助诸葛亮北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为蜀汉防御曹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魏延一意孤行将是大概率事件,必定会按照自己的战略思路去与曹魏进行对抗。

就蜀汉的实力,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撼动曹魏,区区一个魏延又能奈何得了曹魏?

按照魏延的策略,那就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如果不除掉魏延,魏延就不再是蜀汉的长城,而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啥时候引爆,蜀汉就啥时候灭亡。

为了蜀汉的安危,为了保障诸葛亮的继任者贯彻他的战略思想,必须除掉魏延。

除掉了魏延并不能彻底摆脱蜀汉灭亡的命运,但起码不会因为自己找死而立刻死亡。

因此,在豹眼看来,斩杀魏延不是自毁长城,而是清除不定时的炸弹,为了延续蜀汉的存在。

赵构等人自毁长城冤杀岳飞,金人为何不趁机南下灭宋呢?

身后还有辽兵

自毁长城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