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红白喜事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1.湖南一男子在湖北宜都市专偷办红白喜事的人家,而他的大舅子则负责送其“上下班”。
2.同事有红白喜事,他照样和大家一样做人情。
3.平时在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对联时,他们张口就来,信手写出,如此而已。
4.整座门楼巍然大气、古朴庄严,也是村中张氏族人办理红白喜事礼仪庆典之所。
5.马卫东说,他在村委任职,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牵头帮忙还“随份子”。
6.近百桌的红白喜事,周琼可以两天不合眼,和一个帮手把厨房的活儿包揽下来。
7.他们这种角色,就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老人,农村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问吉问凶、堪测风水、续家谱敬祖宗等事务,都是找他们这一类人来主持、策定。
8.红白喜事,有总管,会计记账,还有一个管库的。
9.不过,随着红白喜事等民俗的现代化,曾经名噪京城的彩局纷纷消失,四九城的京彩只余下“彩子李”一支。
10.“添丁得女,红白喜事”中的“红”即代表结婚这一喜事;
《中国成语大辞典》:“红:吉事用红色。白:丧事用白色。泛指婚丧之事。”
《现代汉语词典》也解释说:“男女结婚是喜事,高寿的人病逝的丧事叫喜丧,统称红白喜事。有时也说红白事。泛指婚丧。”很多人对其含义颇感疑惑:“白事是指丧葬之事,那为何又能说是喜事呢?”
我国古代的天支纪年,六十年为一个轮回,凡已逾花甲之人,都可称为老人。古人没有现代人长寿,能上七十岁的人很少,故有“人过七十古来稀”之说。一般人年过花甲,儿孙满堂,福禄俱全,一生了无遗憾。人过花甲以后死去,在古代被看做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据《青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未满六十岁的人,尤其是年少者死去,当然不能算作喜事,而被视作短命或者夭折,是真真切切的哀事了。因此,短命夭折之人,人们不会为之大张旗鼓铺办丧事。所以说,白喜事只是指那些寿高福满的老人死去以后举办的丧事。也许正因为老人去世被看做喜事,所以在丧葬活动中人们常用“唱挽歌”的方式来悼念逝者。这样的丧礼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发挥到了极致。土家族有“跳丧鼓”,彝族有“跳脚”,傣族要跳“娱死”,佤族要跳“春臼舞”……
这样说来,人们把白事说成是喜事,也变得容易被接受。
在我家乡红白喜事宴席是有区别的,单单从桌上菜品就可以知道主人家办的是喜事还是白事。
1.从桌上摆的烟可以看出,如果是喜事或好事,那烟肯定是红色包装或名字很喜庆的,比如,中华,红双喜、红塔山、红梅,好日子等。如果办的白事一般就是包装是白色的如,白沙,黑色包装黄鹤楼,泰山等。
2,在四川宴席有道菜,不管红白喜事都必须上的道菜,老家叫香碗,从这道菜也能知道主人家办事是什么,香碗也叫蛋饺子,用蛋皮包住剁碎并且调好味的五花肉,如果是喜事,好事,就要剪长3厘米,完1.5厘米的红纸贴到蛋饺子皮上,待染上红色后再蒸熟。如果白事就不用了。图二就是香碗。
3.桌子上的酒也可知道,在我家乡办喜事好事,酒都是瓶装包装非常好的酒。白事就是白壶装的散装白酒。
一方一俗,这只是我家乡区分红白喜事宴席最明显的区别。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是怎样的。
晒几张我家乡的坝坝宴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