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积小成大。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水成渊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积少成多。
1、聚细沙成宝塔,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2、积水成渊出自《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沙成塔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造句: 队员们都认真做着琐碎的工作,积沙成塔,跬步千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其直接的本意是比喻积少成多,聚小成大这句话出自古文《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义为,小土块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典故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是“了”的意思。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意思是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全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扩展资料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