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九品中正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
  • 九品中正的读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 九品中正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九品中正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九品中正的解释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

九品中正的出处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查差第之乎?”

九品中正的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这里的中正不是老蒋,那是啥?这里的官人更非许仙!那是啥?

九品是将人分为上中下的上中下,绕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采纳陈寔(shi)之孙吏部尚书陈群的设置的。



因(河南)颍川陈寔而有陈寔遗盗更有梁上君子的成语。陈寔与其二子陈纪、陈谌(chen or shen),并称三君,群即纪子。与钟浩、荀淑、韩韶号称颍川四长。钟浩曾孙钟繇,荀淑孙荀彧,韩韶子韩融,除韩韶后世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他们比起(同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间都黯然了。袁良曾孙袁绍,就是那个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九州的袁绍。三国的建立,得力于士族,甚至最早刘秀立国也是士族豪强之功。

两汉实行察举制,就是选贤,类似欧美的选举。那时的说法叫察举孝廉,说得是主要看品学,其实主要看气质?不,家世!尤其到了东汉,选茂才(本为秀才,避刘秀讳)为郡望所把持,举贤不能不避亲,避嫌嘛!怎么解?换举!都是名门望族,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你举我我举你,犹如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国建立,门阀之力也。



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国实行都是与士族共治天下。这也就有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吏部本为吏曹为刘秀所置,曹丕改为吏部。中正一职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楚王陈胜所置,类似御史大夫,渤海国时曾以大中正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为帝,司马懿执政时于州郡设大中正。但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选贤、评贤以及考评官吏的州郡官员,其下还又中正。(其流程见图一)吴国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脸更主要看爹,以至于后期出现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官人制就是通过多渠道实现选贤、评贤、任贤以及考评官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选贤和考评官吏的手段。它以乡里推荐的人物进行品评,感觉有点像面试,然后分出品级。资品(即中正品也叫乡品)与官品曹魏初相差三等,到了两晋相差四品。资品一品(上上)为圣品,不授人,一般从二品开始,但七八九品,是没有授官资格的。评品结果是吏部任职、考评的依据,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寒士再想像锥骨的苏秦、盗光的匡衡、悬梁的孙敬、卖柴还背课文的朱买臣等以后就再也不见了。

穷人怎么改变命运?闻鸡起舞啊!投笔从戎啊!穷人学文当不了官,就尚武为帝!然而你就是当了皇帝,士族心中也鄙视你,他不敢埋汰你,但他敢侮辱你的亲人,你还没脾气!刘裕牛吧,他舅去拜访王氏士族,像孙子一样等半天,连仆人都不搭理他。刘裕还埋怨他舅:您找他弄啥?自找没趣,自讨苦吃!南北朝门阀士族很强大,真有点像印度的种族。但幸运的是,士族的堕落和无能导致士族衰弱。到了隋唐后,就实行科举制了。学而优则仕,一考定乾坤,学霸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九品中正制的出处和发展史是怎样的?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魏晋以来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依据品行分成九等,由中正官品评向政府推荐,长此以来举荐由世家大族把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状,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

九品中正制来历,内容,评价?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曹丕采纳九品中正制的建议,除了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确有其可采之处。九品中正制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评价:九品中正制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九品中正可以取哪些名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