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名字典 / 王佐之才是什么意思

王佐之才是什么意思

王佐之才
  • 王佐之才的读音wáng zuǒ zhī cái
  • 王佐之才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王佐之才的结构偏正式成语
  • 王佐之才的年代古代成语
王佐之才的解释

佐:辅佐,帮助。指有辅助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王佐之才的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王佐之才的用法

王佐之才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王佐之才”是什么典故?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在治国安邦方面拥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往往会称之为王佐之才。王佐指“佐王”,辅助帝王君主之意。之才指“才学能识”,表明辅佐之臣的能力之高,多指治国奇才。此词汇的出处是《汉书·董仲舒传》原句为: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举例:当朝一见,许其王佐之才,行路相逢,知其美人之赠。古时很多军机谋士就被誉有“王佐之才”,这既是对文臣极大的肯定,又是鼓舞士子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蔚然之风例如:三国时代的荀彧就被称有“王佐之才”。

《三国》荀彧为什么被人称为“王佐之才”?

王佐之才 荀彧为荀绲之子,颇具才名,史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荀彧加盟曹操集团的二十年间,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集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方针。荀彧加盟曹操集团后,向曹操进言:“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同时,荀彧还指出徐州牧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的兵力不易被消灭,且徐州士兵必然严阵以待,强攻将会蒙受损失。他建议曹操先定“河、济”,建立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趁机收取“熟麦”,贮备粮食以供军需。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分兵逐步攻破各个县城,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随后又整编军队,招揽士人,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第二,提出奉汉帝“以从民望”,“以令不臣”的策略。东汉末年,尽管军阀四起,朝廷名存实亡,但是,当时社会仍崇尚正统,谁拥戴汉献帝,谁就能赢得义举的声誉,从而获得士人的广泛支持。由此,荀彧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并劝曹操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奉迎至许(今河南许昌)。

曹操掌控了汉献帝,即拥有了一面义举的旗帜,并随时可以举起这面大旗对其他割据势力进行征伐。随后曹操就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号召力。从此,曹操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也有了正当的理由。曹操迎奉汉献帝,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袁术的谋士张承、公孙度的谋士凉茂、吕布的谋士袁涣等都认为曹操“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各地士人纷纷投归许都,出现了“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的盛况。曹操集团吸引了一大批名士如陈群、华歆等人,壮大了其谋士队伍。曹操集团中的贤能之士的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割据势力,他们为曹操出谋献策,辅佐其南征北战,最终统一北方。 第三,提出“先取吕布”、“连和关中”,逐步统一北方的步骤。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之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袁绍凭借自身的军事优势,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当时东面有吕布的残余势力;南面有宿敌张绣;西边关中有数十支各不相统的地方武装。当袁绍傲慢地挑衅时,曹操颇为不安。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荀彧建议曹操乘袁绍忙于兼并公孙瓒之机,东击吕布、连和关中。曹操依荀彧之计,于建安三年(197 年)攻破张绣、擒拿吕布,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与袁绍决战创造了条件。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几次打算放弃,均被荀彧劝止。由于荀彧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最终使曹操大获全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四,为曹操集团广荐人才,扩充实力。曹操之所以重用荀彧,除了荀彧本身的才华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可以争取士大夫的广泛支持。荀彧加盟曹操集团后,先后为曹操举荐了大批的名士和文武之才,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汝颍团体,成为曹操集团的两大支柱之一。荀彧所举之人,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关东、关中等地,其中以颍川居多。这或有乡土观念的影响,但主要原因当是颍川属曹操的势力范围,而且一直是东汉文化的发达地区,人才辈出,当时即有人士称“汝、颍固多奇士”。所谓“奇士”,当指才华出众的名士。荀彧举人多重才识与德行,故其所荐之人大多名实相符,有吏治执事之才能。曹操认为荀彧善于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 由于荀彧功勋卓著,于建安八年(203 年)被封为万岁亭侯,曹操还与他结成秦晋之好,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207 年)增他封邑千户。曹操对荀彧的功劳与品行给予了充分肯定。东晋初,王导还说:“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这些评说当是符合实际的。

王佐之才,近义词?

【成语】: 王佐之才

【近义词】: 王佐之材

【拼音】: wáng zuǒ zhī cái

【解释】: 佐:辅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

【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举例造句】: 当朝一见,许其王佐之才,行路相逢,知其美人之赠。 ★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可为什么知名度却不如郭嘉、诸葛亮和周瑜?

这个问题,如果被荀令君的粉丝看到,说不准会不高兴滴,但真要论荀彧的人气如何,我们不妨先从荀彧在曹营中的位置入手,来谈他的稀缺性。

首先把荀彧称作是曹操前中期的第一谋臣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自他背袁投曹后,他就一步步的见证了曹操由弱到强的全过程,无论是建议曹操迎天子还是官渡之战的“劝进”,荀彧可以说是出了不少计策。在筹策之外,荀彧还像曹操引荐了不少得力人才,比方说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等,曹营上下对于荀彧的评价也是清一色的好评,主公曹操自然也不吝啬对荀彧的嘉奖,表举荀彧为三公就是对其极大的认可。

在人才辈出的曹营中,单靠一个荀彧自然不够曹操玩的,我们发现像荀攸、程昱、刘晔等人也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所以我们发现相比较孙、刘两方相对“简陋”的配置,荀彧并不像诸葛亮、周瑜那样一枝独秀,自然后世一谈到其知名度荀彧只能是众多人才之一了。你说蜀国能与诸葛亮齐名的还有谁,我想你说不出几个比他知名度高的吧,东吴能说出不少,拿到了魏国就是说不尽的节奏了。

最重要的一点,荀彧一辈子视自己为汉臣,以至于当曹操要进爵魏公时荀彧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之后不久,荀彧便离奇的病死了,于魏国其他的臣子而言,一世英名的荀令君多少有点“晚节不保”的感觉。

那么为守汉节不惜吾命的荀彧本质上自然与其他魏士不同,这是不是多少也对他的知名度有点影响吧。


文/逻辑文史游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三国演义中周瑜对诸葛瑾说:“令兄有王佐之才王佐指谁?

“有王佐之才 ”: 是客气话 意思是“有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才能”。 “王佐”这个词的意思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这个词出自<孟子>.当时天下最高的就是称为王的周天子.当时的诸侯都争先恐后要成就周王昔日的威势.所以春秋时候诸侯图的是”霸业”,战国时候就转为”王业”了.顺理可得,秦朝以后大家图的就是”帝业”了.因此,这里的”王佐”一词,在不同时代也就对应不同的解释.并不是简单的动宾倒置.而是动补倒置,宾语缺省. 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应该是”佐人主而成王业”,简称”王佐”.

一个空食盒为何让曹操的“王佐之才”选择自杀?

食盒含义

 1就是这个食盒是空的,没有你的饭食了,你看着办吧。言外之意就是直接逼迫荀彧自尽。2.既然现在食盒是空的,那要你还有(盒)用。不需要你这个食盒了,把盒子比喻成荀彧。你对我已经没用了。我的魏王是当定了。任何绊脚石我都要除掉。看得出曹操是多么的心狠手辣,真是应了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曹操自封魏王,大臣多数同意,这也让荀彧寒心。明白了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称霸,而不是甘心称汉朝之臣。现在,死期将至的荀彧大彻大悟,才开始悔悟自己的过失来,加深了他的病情,明白一直以来都被曹操所蒙蔽所利用,自己忠于的大汉王朝也被曹操窃取,悲愤交加。

 所以说没有空盒子,荀彧也会气愤而死。空盒子是逼着荀彧去死。








为什么说王佐之才是绝代谋臣?

王,君主或帝王,多指国家元首;佐,辅佐; 才,才干、能力、智谋;王佐,即为"佐王"(古汉语倒装);

王佐之才,是指某人(或谋臣)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成语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王佐之才可以取哪些名字
王佐之才的近义词
  • 【发音】wáng zuǒ zhī cái
  • 【解释】佐:辅助。指有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