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泰山鸿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较。
1.人生自古谁无死,泰山鸿毛有重轻。
2.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3.男对生死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
4.两厢纠合的义利之辨,实在难以用泰山鸿毛比附、拿轻重二字蔽之。
5.区区一个奥运又何足道哉,跟民族复兴发展的大计相比真是泰山鸿毛.
6.区区一个奥运又何足道哉,跟民族复兴发展的大计相比真是泰山鸿毛。
7.我自横刀向天笑,管它泰山鸿毛葫芦瓢!横竖是个死,今儿你们谁跑出去,可别忘了给我们多烧点纸啊!
8.家属也不去纠缠什么“泰山鸿毛”,单位也不必推敲“一大损失”之类悼词说法,最后就悄悄地办了后事。
9.人之死有泰山鸿毛之分,那么树呢?树之死本身无所谓轻重之分,只是一适应于人,便有了。
10.倘若用司马迁的“泰山鸿毛论”来衡量,显然,只能列入“鸿毛”之类,实在令人可悲可叹。